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中国编辑学会在新世纪头五年的研究活动

作者:邵益文




  在新世纪的头五年里,中国编辑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召开过五次年会,三次编辑学理论研讨会,九次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两次编辑史、出版史研讨会,两次各省市编辑学会负责人交流工作经验的座谈会,两次高等学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座谈会,以及开展评优和编书办刊等工作。这些活动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这些工作着眼于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创新理论思维,加强思想交流,重在提高认识,与时俱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出版自身发展的需要。五年来,学会主要把工作做在加强编辑出版的队伍建设上,做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上,做在推进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上,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繁荣。
  
  一、积极开展编辑出版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讨论
  
  第二届理事会任职期间,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和会员群众的要求,本会曾先后讨论过出版社责任编辑的职责,编辑室主任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收到了一定效果。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和问题,又组织开展了下述问题的讨论。
  
  1.对出版社总编辑工作的研讨
  鉴于有的出版社不设总编辑,有的虽有设置但总编辑的职责范围不清等问题,一些单位的同志提出了讨论出版社总编辑的工作职能问题。第三届理事会根据这种要求,先后召开了几次不同规模的出版社总编辑工作座谈会,会议着重讨论了新形势下总编辑工作职责和目标等问题。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同志到会作重要讲话,指出出版工作无论出现多大变化,编辑工作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的地位不能改变。出版社总编辑最重要的是三条,即责任、境界和能力。而这三条最终必须通过选择与把关来体现。学会负责同志就新形势下的总编辑工作发表了重要见解:(1)出版社总编辑工作关系全局,关系出版物的质量和出版社的形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社长、总编辑相互支持是总编辑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3)总编辑的工作应当着重抓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4)总编辑需要积极探讨新形势提出的新问题;(5)总编辑应当成为全体编辑人员的表率。会议强调了总编辑是出版社的把关人和管理者,主要职责是抓方向、抓规划、抓选题、抓质量,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出成果、出人才。
  
  2.对新形势下编辑工作新的特点和要求的探讨
  在新的形势下,对编辑工作新的特点、要求,需要进行新的审视。本会第六届年会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条件下,编辑活动的领域扩大,信息量加大,载体多样化,选择性大大增加;编辑活动的频率加快,稿件通过网络传输,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编辑活动由单向向双向、多向交互式转化;网络传输不仅时间快,而且透明度大,传播空间宽广,可以无远弗届;编辑活动由原来的单一服务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服务(不仅限于文字、图片,而且有音响、视频,形成多媒体的功能),这是编辑活动的新发展。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编辑活动也有稳定的一面,即“五个不变”:编辑活动作为精神生产和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根本性质不变;传播和积累文化的目的不变;创意、选择、优化和组合的基本特征不变;既要适应精神生产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规律的原则不变;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的地位不变。同时强调,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编辑出版工作来说,弘扬民族文化、捍卫文化的民族品格和民族尊严的责任不能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环境的变化,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能改变。
  
  3.对编辑职业道德的讨论
  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编辑队伍中一些人的职业道德滑坡,成为业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讨编辑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是学会不可推辞的职责。在本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第三届理事会继续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组织研讨了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基本要求及基本途径等问题。学会负责同志发表了《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长文,全面论述了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性质、内涵、核心、特征以及编辑职业道德的培育与养成,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深入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编辑职业道德问题的理论层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4.对多出精品、多出人才问题的讨论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集中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舞了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决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健康繁荣。本会着重研讨了发展先进文化、实施精品战略的问题,强调重视编辑工作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提高出版物质量,加强队伍建设,以促进出版繁荣。学会负责同志在年会上发表了《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的文章,从出版的根本性质、目的、任务、社会价值等方面,讨论了社会之所以需要出版,就是为了传播和积累文化。如果不注重文化,出版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说明,出版的发展需要以经济为手段,出版物作为商品,可以也应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以支持出版的发展。但这不是出版的根本目的,仅仅是发展出版的手段。如果把握不好,混淆甚至颠倒了目的和手段,出版者就可能忘记自己传播、积累文化的本职使命,蜕变为追逐利润的市侩,出版的品位和质量也必将受到损害。这种见解从根本上坚持了出版的社会职能、出版的品位和文化含量,为实施精品战略阐明了理论基础。
  
  5.对出版单位转制与编辑工作问题的讨论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一部分出版单位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转制对出版单位和编辑工作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时间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就此问题学会组织会员进行研讨。多数人认为出版社不同于其他经济部门,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单位,在转制以及其他改革中,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的结合。出版社转制本来并不触动编辑业务,但要防止由于强调市场效应而造成两个效益的关系在实际上错位,或者销售逼迫生产改变出版方向、品位和质量;防止出现有人把兴奋点放在年薪制和领导层持股方面,以及有的人担心转制后个人的去向和退休后的生活待遇而产生不安情绪等。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观,首先要抓出版方向,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要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出版机制,加强上下监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出版社的运作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6.对深化出版改革,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原则的讨论
  在深化出版改革的条件下,编辑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坚持正确的导向,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本会一直关心的问题,并为此于2005年8月召开了第十届年会。学会负责同志在讲话中认为,如何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就是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第一,绝不允许为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持质量第一,是出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不然,就否定了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也否定了安身立命的依据;坚持质量第一,是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基础,否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优质高效,先有优质,后有高效,优质是前提。靠提高图书质量赚钱,是生财有道;靠牺牲图书质量赚钱,是不义之财。提高出版企业的竞争能力虽然涉及好多方面,但图书质量是核心;如果忘了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就是忘了根本。出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出版生产力,要推动图书质量上升和遏制图书质量下滑。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符合质量第一的要求,都要有利于实现质量第一的目标。与会者认为这个讲话非常重要和及时,部分图书质量滑坡,阅读率走低和库存增多是互相联系的,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是出版外部环境的变化所致,又有出版本身的内部原因。我们只有多出精品,才能用最优秀的精神食粮去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