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在学习中创新 在继承中超越

作者:张增顺




  
  曾记得,三年前,在中国编辑学会和业内人士的热心奔走和呼吁下,《中国编辑》杂志终于创刊了,从此,中国编辑学会有了自己的会刊。这是中国编辑学界和中国编辑行业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在中国编辑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过三年的辛勤努力,《中国编辑》杂志成功推出了18期。这18期杂志就像一串坚实的脚印,标示出《中国编辑》由初创走向成熟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中国编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赢得了自己的读者,积淀出了自己的经验,在编辑出版业内外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回顾《中国编辑》的编辑出版,应该特别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因为他们担负起了创办工作。三年来,河北教育出版社为杂志的编辑和出版,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倾注了心血和智慧,真正将《中国编辑》的办刊理念——“学术氛围、前沿视野、理性思考、人文情怀”落到了实处。
  由于工作需要,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编辑》杂志改由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我受托担任主编。接受这个任务之后,我深感责任重大,对于如何办好刊物也心存顾虑。幸好河北教育出版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留下了丰厚的可以学习和继承的思路。细心的读者将会看到,2006年的《中国编辑》在文章选择、栏目设计等方面,主要都保持了以往的特色,这自然得益于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开创之功。为此,我代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我本人向河北教育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激!
  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我们也将积极探索,争取有所创新和超越。但请大家允许给我一段时间,调研后再做决定。目前在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主要想做三方面的尝试:
  一是产、学、研兼重并举。编辑工作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编辑学也是应用性学科。《中国编辑》杂志要充分反映业界的最新实践成果和学界的最新科研成果,促成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使编辑学的研究建立在适时的实践基础之上,使编辑学真正切实有效地指导实际的编辑工作。
  二是突出编辑工作的文化使命和人文情怀。编辑工作肩负着传承、传播乃至创造文化的重要责任。我们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就很难推出具有高品位文化内涵的精神产品。因此,我们的杂志不仅要注重探讨编辑工作的具体业务技能,更要以人为本,重视培养编辑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增强编辑的文化使命感,全面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
  三是拓宽编辑工作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出版业、新闻业、传播业等发展迅猛,编辑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可以说,时代呼唤编辑人才,中国需要编辑人才。这样的形势,要求我们在更新更广的编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编辑学的学科建设,总结编辑工作的经验和规律,这必然要推动《中国编辑》拓宽办刊的视野和思路,充分反映当前中国编辑行业和编辑工作的现实状况和实践要求。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图书编辑工作,逐步平稳地向其他编辑工作领域渗透。
  我所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今后将对《中国编辑》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刘志鹏社长高度重视《中国编辑》杂志的出版工作,多次表示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关部门都积极配合,同心协力做好筹办工作。
  要办好《中国编辑》杂志,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尤其是编辑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行业英才的大力扶持。我们期望编辑出版《中国编辑》的过程,也是整个编辑工作领域产、学、研精诚合作的过程。我相信,在编辑和出版《中国编辑》杂志的过程中,结出的不只是《中国编辑》杂志这个硕果,还有整个业界和学界研究、交流、团结、互助的硕果。让我们为取得这样的收获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中国编辑》杂志办好,让它真正成为“中国编辑学的学科园地,中国编辑人的业务伙伴”!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编辑》2006年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略有改动)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