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作者:孙汉生




  去年10月,我随一财务考察团访问台湾高等学校。一有闲余,就溜到书店,发现一本《出版家王云五》,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王云五的弟子和接班人徐有守先生叙其师生平,重点介绍其出版业绩的。我想,王云五老先生算是我们出版界的泰斗,而其主持之商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一直执业界之牛耳,应有我辈可学之处;书为2004年新出,应有一些新资料和著者的新见解,特别是王老先生在台湾的出版活动,我们所知甚少。将近一年,断断续续读来,时有所感略记并整理如下。
  王云五在企业管理上开中国时代风气之先,受邀到各大学和企业演讲科学管理方法。然则,商务的辉煌,全赖科学管理吗?值得深思。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科学管理(泰勒制)“加强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使工人处于极度紧张的劳动之中,大批工人由于早衰而被解雇”。看来,仅凭科学管理是无法实现出版业的辉煌,因为出版业是由亿万个文字、字母、符号精确组构的,在科学管理之下紧张早衰的编辑创造不出精品。编辑需要自由,尤其是中国编辑。台湾管理学者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有言“现代中国入学习西方管理之后,深觉压力强大而支撑不住,这时候为什么不回顾一下,我们原本是一个相当悠闲的民族”;中国人讲究“一切顺其自然”,“太极的自然流行状态”。
  果然,王云五在商务推行科学管理,方案一提出,就被泼了一头冷水,被迫收回。据说,遭遇反对的第一条导火索就是打卡制度。编译所里200号人物全是文人,闲适自在已成习惯,忽然要求像钟摆一样做机械动作,如何受得了?时过80多年,就我们所在环境看,编辑部里要不要打卡,仍在争论不休,虽有打卡机在,形同虚设,大家不以为怪,“我们原本是一个相当悠闲的民族”。本书作者徐有守运用西方称为X理论的管理学说进行分析:“关键原是这套制度太过科学化,也太过精确切实,使潜藏在丁作人员人性深处对工作所要求的某种程度的弹性和模糊,对自身希望可以获得的某种程度的懒惰和宽松,几乎完全被消灭了。”“人性中永远存在一定程度的好逸恶劳劣根性。”
  遭遇反对以后,王云五对实施科学管理受阻有两点反思:“我因求治过急,于信誉未孚之时,一举而图贯彻全部,遭遇反对,亦固其所。”“科学管理之主要对象有三,对人,对物,对财并重,然能起而反对者仅为对象之一之人,其他二者固可由管理部自由处置。”(王寿南《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转引于本书)王云五“考虑再四,出人不意,自动撤回全案”。可是,他实际上是一个不屈不挠不退却的人,怎么肯真的就此罢休呢?他只不过采取了以退为进、屈蠖求伸的迂回策略。基于上述第二点的反思,“他改采先对事物与对财务两方面逐步施行科学管理”。
  真正全面推行科学管理是在商务遭受“一·二八”战火的灾难以后。日本人为了打击我中华民族精神,毁灭中华文化,蓄意炸毁商务印书馆场馆设施和其所属的东方图书馆(中国当时藏书最多的地方),商务遭受灭顶之灾。可是商务人没有垮,以王云五为代表的商务人“更倍增维护民族文化的斗志”,“民族自强精神和企业责任感使他的血液沸腾了”。灭顶之灾之后的商务没有如日人所愿从地球上消失,不仅得以复原,还发扬光大,超越灾难之前的成就。其原因是科学管理还是高昂的民族精神?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但到底孰轻孰重?科学管理于物、于财无障碍,却受阻于人。“一·二八”的灾难,让当时中国企业面临的矛盾由劳资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上来,王云五推行科学管理中人的障碍自行消失,或者自行减轻。
  王云五时代,“人本管理”的概念还没有问世,但是,中国人的人性观念与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Y理论)比较接近,王云五在管理中自然暗合了人本管理思想,如果借用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说法,称为“修己安人”更为确切。就个人而言,王云五更多的得益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而不是科学管理。王云五虽然熟读《大英百科全书》(那时没有中文版),西学超过国学,但也遍读经史,骨子里仍不失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而不是攫取财富,做个大老板。实际上他不是商务大股东,也就不是老板,而是受聘于董事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职业经理人。作为大企业的领导人,功成名就,身后却并无余财。“根据长期观察,他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让自己发财,他是那种不热衷于自谋富裕的人,他永远是一名好名的书生”。他的自我定位和工作目标,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大众教育的普及而奋斗——《万有文库》的目标定位是让全国各地低成本、便捷地建立起小型图书馆,让平民百姓都有书可读。有言为证我创编《万有文库》的动机,一言以蔽之,不外是推己及人;就是顾念自己所遭遇的困难,想为他人解决同样的困难。(王云五《创编<万有文库>的动机与经过》,见《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转引于本书)
  不知道当年王云五学习科学管理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就我们所知,便是“推己及人”和“反求诸己”的内省功夫和涵养。《万有文库》的编辑出版虽然后来很成功,给商务带来巨大利润和长久品牌,也使王云五本人誉满天下。但据他晚年回忆,当初是有一场惊险的,属侥幸成功。“我当时只知编书,不懂营业,尤其不懂科学管理方法。所以冒险大量印行”。当时有位盛桐荪先生委婉谏阻却未听,“一年后我担任总经理,首先出国研究管理方法,方发现我在当时决策的错误,归国后,常常引此事以自责”。(《王董事长对台湾商务印书馆全体同仁专题讲辞》,全文载于本书)这件事从反面体现了一位企业领导人对“人”的尊重和对“己”的修持。
  商务印书馆从创馆之初就有良好的人才环境,四位印刷工人创业,自知文化水平不够,不断延揽文化名人入馆主持馆务。最可感佩者,编译所所长(总编辑)高梦旦自知只通国学,而不如王云五之学贯中西,坚请王云五自代,而自己乐居其下。徐有守先生赞曰:“为求有利书馆前途发展,竟不惜牺牲一己身份地位而委曲一至于此。这种古道热肠与无私无我的精神,实在是商务印书馆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云五用人,可谓“取法乎上(指前任),犹有过之”。王云五说,“我什么人都能用”。书中介绍,他在商务任编译所所长(总编辑)和总经理期间,引进了大批深孚时望的人才,这些人后来无一不成为社会栋梁;首创“大编辑部主义”,以契约方式聘请馆外文化学术团体著名学者为编审人员,一个“大学丛书委员会”几乎将当时国内学界各学科权威学人网罗殆尽,如蔡元培、胡适、冯友兰、马寅初、李四光、竺可桢等,尽为所用;他到日本和欧美考察学习科学管理,同时招兵买马,邀约了多名留学生回国到商务工作;到台湾后,他延揽去商务编辑部门任职的人,大多是他亲自从博士硕士中挑选出来的新起之才,这些人后来也无一不成为台湾社会栋梁。这些栋梁之材,本身就成为商务的品牌和活的广告。
  科学管理虽然重视员工培训,也讲究特定的专长用于适合的岗位,但与这“古道热肠与无私无我的精神”相去甚远。有这份精神,什么人不能用?什么人又不乐为之用呢?这才是以人为本,这份精神才是人本精神,人本管理首先是管理者的“古道热肠与无私无我”。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