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构建良性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魏清荣




  作为出版人,我们对于图书质量的评判似乎总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要么有学术价值,要么有发行量,二者有一,自然就是好书。这一偏狭的理解长期困扰着我们,甚至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使得我们把图书质量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从而制约了图书选题的制定与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出版业向质量效益型的转移。
  目前,我们对于图书本身的评价缺乏一个周全的体系。就书评本身来说,模式化的倾向让读者对其可信度产生了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一书评的基本准则已严重缺失。而发行量因图书的个性差异, 同样很难成为最终的判定标准。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对图书本身的整体价值进行综合评判,不仅对于出版者是重要的,对于指引消费者合理、有效地选择更是必须的。
  如何构建科学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思想内容价值。图书的核心是在销售内容,这也是图书的生命力所在。具体地说,我认为思想内容可以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性。图书要强调原创,尤其是学术著作,更应注重创新,立足于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的前沿。第二,科学性。图书作为精神产品,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第三,稳定性。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志,是它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衡量一个出版社的成绩,不是看它出版了多少书, 而是看它出版了多少能保存下来的、经得起时间与历史检验的好书。
  文字质量价值。所谓文字质量价值,主要是指作品给读者阅读上带来的愉悦,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阅读效果。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读者的这一诉求,造成作品在生动感人、可读性方面的严重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精神产品独有的感染力。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指内容上的精美,还要求语言文字的优美畅达、生动感人。从图书市场的晴雨表来看,可读性越来越成为图书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要素,而生动独特的文字表述自然是令读、者喜读、爱读的第一道门槛。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辅之于优美生动的表述,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苍白乏力。
  市场认可度。通过读者的消费,编者与读者实现了对接,图书的价值与影响得以显现。市场认可度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选题的成败,是审视图书质量的重要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在确定选题时所作的市场调查便是一种对市场认可度的预见,对图书的市场前景的估测。
  以上三个方面虽然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评价图书,而且它们之间也互有影响、互相渗透,但是以这三个不同的点审视具体的图书,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图书质量的整体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对图书质量的量化管理。出版业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肩负着重任,因而把好图书选题质量关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同样的,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织稿件时,脑子里有一个对于图书的整体质量要求的概念,就可以把平庸的、不合格的书稿拒之于门外。目前,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编辑队伍整体素养不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不少编辑对于书稿质量的判断能力严重缺乏,从而给平庸之作、粗制滥造之作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他们对学术界、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不了解,学术视野狭窄,其结果只能人云亦云、跟风炒作。由于编辑在组织、策划稿件的过程中,缺乏明确有效的书稿质量评价系统的指引,往往主观随意与盲目的成分多于理性的评判。
  图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市场这一消费终端实现,除此别无他途。因此,建立这样一个良性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使之成为经销商有效地组织与运作市场的参照系,良莠能辨,优劣了然,既有助于培育健康有序的图书市场,又能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实实在在的维护。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良性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也能有效地梳理凌乱的图书市场,加速优胜劣汰、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这些年,图书库存金额直线上升,退货率居高不下,扩大再生产后劲不足,成为了业内人士普遍关心与焦心的事情。这无疑暴露了图书市场深层次的问题,说明了图书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亟待形成。从现实趋势看,一种良性的评价系统,能把出版者与发行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出版者与发行商之间构建起良性的互动的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