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报刊发行主渠道整合与文化安全

作者:武志勇




  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维系国家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安全关涉社会风尚,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力兴衰。报刊是文化的重要组成者和建设者,报刊发行渠道的管理和控制与文化安全息息相关。
  放弃或者弱化对报刊发行渠道的掌控,会给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中亚近期发生的“颜色革命”,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发生了一轮被称为“颜色革命’’的政权更迭。在错综纠结的国际形势下,探明“颜色革命”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未雨绸缪,正确应对各种形式的文化挑战,从而保障我们的文化和政治安全。分析上述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文化因素时,必须提到一份报纸——《MSN》。这是一份在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角色的反对派报纸。它的出版和发行对于该国的“颜色革命”起到了不容低估的启动、激发和宣传作用。《MSN》的后台老板是“自由之屋”。“自由之屋”是60多年前为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设而设立的,是美国在世界各国推广其“民主和自由”的“传声筒”,在吉尔吉斯斯坦设有办事处。《MSN》就是由“自由之屋”出资7万美元并提供印刷工具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对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的推动作用明显而且力度很大。可以说,吉尔吉斯斯坦的媒体政策,包括它的报刊发行政策,是疏于文化安全防范的。正是这样的疏失导致了报纸的编辑、出版、发行被“别有用心”者所操控,大量的同类报刊出版,大规模发行并形成“舆论高地”,便使得该国的文化安全遭到严重侵害。这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出现的文化安全问题,给予我们警示:在严格引导和管理报刊政治导向的同时,对报刊发行渠道的管制丝毫不能放松。如何在兑现对世贸组织承诺和繁荣报刊业的同时,牢牢掌握报刊发行主动权,牢牢占据报刊发行的渠道,确保报刊发行主渠道的畅通,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此种情势下,报刊发行主渠道的整合迫切而必要。2004年12月,我国报刊发行批发环节放开,这是自2003年5月开放报刊分销业务之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台的又一重要举措。据悉,2006年年底,报刊发行市场将全面放开,这无疑会促使发行业更加讲求市场规则、更加贴近受众,整体踏上一个新台阶。然而,由此给文化安全带来的隐患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发行是报刊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是报刊实现其信息传递、政治导向、文化涵养、教育娱乐功能的惟一通道。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渠道的掌控者往往对报刊的意识形态倾向、品位格调等具有决定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效益的追求服从于政治方向的正确,服从于总体风格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目前,对于报刊编辑权的坚定把握和严格管理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但是,报刊发行分销和批发环节的放开,对报刊编辑理念和编辑事务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趋利原则决定了发行商利益至上的行为方式,仅仅从宏观上强调社会效益优先,是难以在具体的编辑层面抵御发行商的渗透和干预的。编辑内容的取舍、版面的安排、广告的登载,甚至读者面向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受制于发行商,报刊的政治导向、文化品位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的博弈会在报刊编辑、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中展开,敌对势力也会借机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张,文化安全问题便由此产生。文化被侵蚀,短时期内会影响社会风气。长此以往,则必然削弱本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并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
  如何应对报刊发行领域出现的这一新问题呢?报刊社守土有责是始终要强调和坚持的。就整个报刊业而言,整合和疏浚邮政、新华书店和供销社三大国有发行主渠道,应该是掌握文化主导权,维护文化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世贸规则的。这三大主渠道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覆盖面积广阔。据了解,全国邮政服务网点约6.4万个,新华书店网点约1.4万个,供销社网点约50万个。三个网络的组合,就能够把报刊流通的渠道延伸到全国绝大多数城镇和乡村。这是当下其他任何发行网络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