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论出版信息化建设

作者:王 曦




  现在,我国大多数的出版社还停留在手工作业和管理阶段,主要实行纸介质传输稿件,电子商务的建设只是在少数出版社得以实现,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一个图书信息的发布形式而已,因此,造成出版社内部管理不畅,部门之间脱节,各自为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方式,从而推动了出版社业务流程的改变乃至出版社结构的重建。出版社的结构只有建立于信息化的新结构之上,出版业才能实现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运作,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出版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尚无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再加上出版业各级领导对信息化观念认识的滞后和偏颇,影响了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正如一则广告说的: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出版社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编辑业务及管理系统是出版社信息化最薄弱的环节,但是它是最应该改造的环节。出版的工作流程为: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的收集,等等。组稿、签订出版合同、样品检查等几项必须用手工作业,但是它们都可以纳入信息化管理。所以,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适用于信息化平台的工作流程,编辑业务流程的分析与重构工作是出版业信息化中重中之重的步骤。为了适应出版业务及管理系统以书稿为核心,围绕着书稿高速、高质量在出版社内部和印刷厂之间流转,必须进行编辑业务流程的重构。通过信息化改造,以图书为中心把出版社的工作流程重组,这就意味着出版社工作效率的提高,减少运营成本。这样建立一个通用的适用于信息化平台的工作流程后,也更加便于国家职能部门对出版业的监督管理。
  出版信息化建设使得出版流程中的很多环节可以通过并行运作节省很多时间。比如,审稿的过程虽然有初审、复审、终审等过程,但是通过信息化过程三级可以同时审,一级一级往上反映问题,一级一级往下解决问题;再有,如果说稿件和校样(涉及到与印刷厂的协作)全部电子化,这就直接节省了打样费用,同时还提高了校样传输的效率。印刷厂直接将稿件从工厂通过网络传输到出版社,时间节省就大为可观,一部约20万字的书稿(文字和原始图稿)全部传输也不到半个小时。异地的厂社间的校样传输时间优势非常明显,如果碰到风雨交加的时候,网络传输优势就更为明显。原来过程串连进行,改为串、并结合工作,这样大大缩短图书的制作时间。出版(印制)管理系统是图书实现成品化的一个过程,这需要与印刷厂实现互联互通,这个系统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传输标准,才能让印刷厂与出版社实现稳定和通畅的连接。
  此外,在出版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建设一支出版信息化人才队伍,制定、实施出版信息化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不容忽视。这两个方面是出版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就需要出版界的各级领导、信息化工作者对此倍加关注并加以解决。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影响出版社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化给出版社带来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利用范围,使出版社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改变了出版社的竞争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缩短了图书运行周期,加快了图书更新的速度,为顾客提供了更高的差别化服务。总之,出版信息化可以使出版社摒弃许多原有的弊端,不断地提升自我,出版信息化运营是提升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