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畅销书与品牌经营

作者:张 洪




  出版业不幸各有其因,蓬勃兴焉则源于同理。出版人马不停蹄地去追赶、探索,希望提高图书的成功几率,因为读者永远挑剔、前卫,始终正确,失败在所难免,你无从抱怨。路有歧途,不知要出什么书,不知印刷多少册。谁都很难准确预计图书畅销与否,把握成败得失。
  
  抢占发展空间
  
  沃格尔在《娱乐产业经济学》中分析了图书产销中的拆账比例,制作成本10%,分销8%,市场推广7.5%,出版者平均支付的管理费用8%,作者版税平均值10%,零售店平均折扣47%,退货损耗3.5%,出版者赢利6%。[1]尽管平均利润率大大低于此值,兰登书屋等大集团每年仍出书众多,不急于本本赚钱,靠品牌号召力占据出版资源,以成就其强大的控制地位。
  细分市场,瞄准目标读者,是出版图书的前提。把握文化潮流,创造阅读需要,是图书命运的关键。畅销书投入多,销售期短,发货折扣低,折旧迅速,市场风险和压力极大,大获全胜可遇不可求。在国外市场上,很多起印数大的图书,意欲大面积铺货造成畅销的阵势,一上市便大打折扣,急于脱手的甚至直接半折销售。克林顿新书上市三日,英国连锁书店降价5镑,美国巴诺书店打折20%;两天之后,亚马逊等便打40%的折扣,一直保持至今。克林顿到欧洲巡回促销,媒体铺天盖地炒作绯闻,有的书店却是大幅降价予以配合。一年后市场均衡,又推出定价仅为精装本一半的平装书,刺激新的需求。
  凭借《哈利·波特》带来半数以上收入的布鲁姆斯伯瑞公司,成立于1986年,源源不断地在全球出售“哈利·波特”系列产品经销特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未来。文具、玩具、游戏、电影,等等不算,2004年5月和7月,《哈利·波特》相继推出了校园书包装、成人版、豪华礼品版、平装本,古希腊、拉丁、爱尔兰、威尔士语版本。今年7、8月份干脆直接推出第六部作品的插图豪华本、磁带、CD、大字本等7个版本。
  
  个性制作的角逐
  
  厘定滞销容易,畅销与常销却时常有互相转换的可能。L·让·哈伯德是一位去世多年的美国畅销书作家,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作的精神自助系列《戴尼提》等教育类及科学小说,已在全球风行了半个多世纪。1988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的《戴尼提》,两次印刷即达到30万,当时还曾引发一场争论。1969年,丹麦成立了新时代国际出版集团,取得哈伯德的版权许可,专门出版其作品,别无其他,现已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出版出口商之一,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下属公司和联络处。其姊妹公司——位于洛杉矶的桥梁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哈伯德的非小说系列,并在加拿大和南美开设了分支机构。2003年,洛杉矶又成立了第三家专门出版其小说系列的银河出版公司,把南、北、中美洲作为销售市场。经理兼出版人约翰·古德堡说,成立这么一个新的出版社,出于两个目的,“满足不断增长的阅读哈伯德作品的需求;使他创作的未曾广为发布的故事,到处都可以买得到”。一个作家养活了3家出版机构,换一种说法,3家出版商不断努力打造着一位作家的作品在全世界传播,赋予新的形式以增加卖点。正如法国巴彼耶教授所言,“出版商的主要职能是革新产品”。[2]
  长袖善舞,大有大的好处;小处着眼,小有小的智慧。两个人搭班的伦敦苦柠檬公司2004年刚开张,专门翻泽、引进国外犯罪小说,争取4年之内达到收支平衡。发展的大忌是追风跟潮,一哄而上。在英国,礼品图书的市场潜质也曾被疯狂的淘金者“野蛮”开掘过。在伦敦图书博览会上,海伦·艾斯丽礼品书公司的国外版权经理盖瑞恩·普里查德告诉我们,英国有上百家公司角逐礼品图书,良莠不齐的质量经过优胜劣汰,现在只剩实力较强的10余家继续在这片领域精耕细作,其他则产品不多,相继淡出。他们公司号称世界第一微型礼品书出版商,原来用30种语言印行,现在也逐渐减少语种,缩小规模。
  
  销售至上
  
  价格争战、媒介造势等诸多环节,都成为扩大图书销售量的杀手锏。书店在读者俱乐部卡上积分,刺激消费;捆绑搭配,圈定范围,买一本畅销书,可以半折或7.5折选择第二本;有的网络销售商动辄一镑一本,还附赠书包之类奖品,甚至不惜一镑4本去招揽顾客。促销讲座,专家教授引领阅读,在专业图书市场大显身手;桂冠纷纭制造阅读热点,英国一年仅文学方面就有140多个奖项;报刊等媒介的书评、书讯、排行榜附带优惠折扣订单,选票等,借助各种节日来吸引受众。2003年英国凭借BBC《伟大的阅读》栏目,通过观众电话、互联网上投票排行,在书店、图书馆张贴最新结果,使很多经典作品销量大增,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售出85000册,比2002年增加了9倍。名目众多,以兴趣和爱好积聚在一起的俱乐部、读书会,经常在书店、图书馆交流,互相馈赠成为书籍的又一流通渠道。2003年世界图书日一周之内,购书赠券(BookToken)被大量应用,英国图书销售上升了13.8%。
  规则不断出台,以平息对手的争执,创造公平的环境,这无疑是促进图书行业有序前行的润滑剂。2004年9月起,英国书业开始实行出版发行日期的新规定,选定在书店试销的图书,书目需提前三个月确定;上架销售日期必须确定在星期一,不得提前或拖延;销售满6天后,再进行数据统计,使汇集畅销书单时得以呈现较为准确的数据。再如,竞争法规定,发行时公司不能在图书折扣上采取联合行动,而且,任何出版商单方面予以配合,也是严加禁止的。
  美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人物之一,兰德·劳依默多年前曾说过,“出版行业是智力的买卖,不断生成思想,并寻找合适的人们去完成,贯彻这些构想。所有来者畅通无阻,一视同十二,现在和将来永远是自由竞争的最后堡垒。”[3]
  1895年出现在美国的畅销书榜,是书业取代报刊提供娱乐之外,兼具传达信息、表现思想功能的标志。作为刺激竞争的催化剂,我们也可以把它视做现代书业的肇始。对畅销的追逐,使得多出书、快发书、勤撤书成为普遍现象。而费用上升,退货增加,结款周期长则是连锁反应。有这样两个调侃,似乎道出了畅销书制作的风险。图书在书架上的生命介于鲜奶和酸奶之间;每本书的封面上都应该印上有效期。[4]真正有生命力的畅销书,绝不是肤浅的同义语,背后凝聚着无穷的智慧和辛劳,铺垫着大量的秩序和规范。少些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用智慧来开掘图书的利益空间。
  
  注释:
  [1]哈罗德·L·沃格尔.娱乐产业经济学(第五版).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2]转引自巴彼耶.哈贝马斯和媒体历史——何为出版者.科学文化评论,2004(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转引自约翰·特拜尔.美国媒介.纽约:托马斯·Y·克若威尔公司,1974.
  [4]安德列·费希特.出版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