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关于科学出版观的思考

作者:贺圣遂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来,一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综合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观在人们心中得到了普遍的确立。为中国的长期繁荣和永续发展确立了方向。
  对出版人而言,应该如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应如何把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贯彻到我们具体的出版实践中去,实际上这是一个将科学发展观与出版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在思想上首先要形成科学出版观的问题。具体来说,树立科学出版观有助于我们澄清以及解决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科学出版观高度重视出版内容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出版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一项重要活动,就内容来说,出版始终是关乎文化建设与文明传承的神圣工作。这一内涵首先决定厂出版了作必然要发现,收集,归纳,整理,传播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于当代及后世有利、有益的信息。也就是说,科学出版观不是要我们数典忘祖,将过去的、历史的东西一概遗弃,相反,充分重视挖掘、整理、保存和发扬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且继续关注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变异的新的意义与新的诠释,这是科学出版观显而易见的题中之义。20世纪20年代,张元济主持编纂了《四部丛刊》,30年代,他又主持完成了《百纳本二十四史》的校勘工作,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当前,这样的继承与创新还可以做得更深入、更贴近当代人的阅读需要。近年来,学术界、创作界这样的成果不少,是出版事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内容源头之一。
  当然,科学出版观更要求我们密切、热心地追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的事物与新的成果,关注当代思想文化的创新活动,承担起有思想文化创新价值的著作的出版并使之社会化的使命。事实证明,新事物、新成果往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可能成为出版史,亡的经典之作。作为出版人,应该不断地锻炼、提升自己思想和眼光的敏锐性,善于发现并实现这些十℃表时代进步方向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的出版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
  出版是将思想文化物态化、社会化的一种活动,因此,就其形式而言,科学出版观同样强调在保存和延续的基础上求发展。人类的出版传播史经过摩崖、简帛、手抄、纸质印刷、电子、数字网络出版等几个历史阶段,每一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出版手段、厂艺和物质载体。但是,科技进步从来不能替代工艺形态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趣味,这就诠释了出版的物态形式虽在不断革新,而又始终保持多种形态的存在。与此同时,科学出版观也要求我们关注出版技艺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比如多媒体出版与电子、数字网络㈩版。它们已经存在,并且成为纸质出版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应该重视它们的存在,支持它们的发展 只有在形式上抓住读者的阅读习惯变迁,紧跟甚至引领出版科技潮流,才能让内容完美呈现并实现其文化价值,才能不让自己在出版大潮中落伍。
  
  科学出版观坚持文化目的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属性日益成为共识。科学出版观并不否认出版作为产业的经济属性,但反对将经济效益与文化目的割裂开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面向不同层次的阅读消费需求,科学出版观不仅提倡在健康出版的基础上保证出版的丰富多样性,更提倡出版应该发挥提升人们精神文化层次、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梯作用。一个社会必须重视主体出版和主体阅读,人类的出版史揭示,出版的最本质的含义首先是重视保存和开拓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最具根本性的文化精粹以及最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先进文化,主体出版承担的正是这样的职责与任务。主体出版是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主体出版又呼唤和引导着主体阅读,承担主体出版任务的出版社把优秀的图书提供给读者,读者在严肃的阅读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质、精神情操和文化素养,这种主体出版引导下的主体阅读对于一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和民族创造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因此,出版既是文化普及,又着眼于文化提升。普及当立足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的普及,提高自然是文明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提高是普及之源,提高引导下的普及才是出版的鲜活的动力。我们不能忽视出版的本质是传播文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本质上是与物质世界不同的精神创造及追求。依从现代人的趣味与敏感,输出现代人所渴望的道德关怀,并给予其深切周至的精神抚慰和人文滋养,是出版人的守土之职。出版即使是产业,也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精神生产工作。
  强调以主体出版引导主体阅读,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适应人民文化生活多种需求的“流行出版”、“轻松消闲出版”。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审美意识的求新、求变,使人们在承受生活、工作压力之余,心理上寻求释放、喜悦、轻松,都使得这类出版有着存在和日渐扩大的依据。但若以这些存在的合理去驱逐主流,代替、抢占主体出版应有的位置,甚至变成崇尚的惟一,就会与科学的出版观背道而驰。著名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及开明书店的工作时曾说,“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这样做,现在叫做考虑到社会效益,我们决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前辈出版人的强烈责任感,永远值得我们仿效。
  为使出版的文化目的和经济效益有更好的协调,出版的多元化应该是国内出版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各个出版社应该具体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努力把这些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有一般读物出版优势的社会性出版社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商业出版,其出版的图书的文化层次可以“浅”一些,但只要能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就是值得鼓励的;而有学术资源优势的出版社就应该利用好自身的文化资源,出版一些更严肃的、厚重的,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前沿性、创新性的优秀出版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出版机构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出版的特性分工,必然使文化服务各具特色及优势,这种内容优势同时会转化为市场优势,不仅会使图书市场更加繁荣和丰富,也使出版单位从市场细分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因此,认清出版的文化目的,认清服务的优势和对象,也是保证出版的文化目的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并实现双赢的科学的出版观念。中国的出版业应当包容多种多样的建构形式的出版社,这样未来的中国出版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得到长足发展。
  
  科学出版观主张竞争有道,提倡可持续发展
  
  置身于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抱着铁饭碗过活儿,投入竞争有利于增强出版单位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竞争的战略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出版观说到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出版观,它要求出版单位要有打造精品和塑造品牌的意识,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余懂得“蓄水养鱼”、“养鹅取蛋”。具体来说,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产品培育是出版业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