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新闻策划的灵魂

作者:张广艳 付叶宏




  新闻策划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已在新闻界取得共识。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策划的水平,关键在于有效运用创新手段。
  
  新闻策划是创造性智力劳动
  
  策划的本质就是按创新思维的规律对事物进行新的连接和组合。新闻策划的本质是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其他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连接组合起来,形成更为有效的传播结构的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
  因此,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出新求异。只有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达到策划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地否定过去、否定别人和否定自己。当然,我们也要借鉴过去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但不是简单地重复、叠加。要创造,就必须综合他人的研究成果,挖掘过去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富有新意的创意和设想。
  所谓创新,含有突破原有的思路和模式,设计、创造和重构一种新的形式或者得出一种新方法的意思。很显然,寻找对新闻资源最优配置的新形式、新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已经实行或正在实行的常规报道方式扬弃否定、突破重建的过程,通过创新思维完成新闻报道的高质量策划。
  
  运用最佳的创新手段
  
  在新闻策划中如何体现创新这个灵魂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新”。
  选题要新。在选题上,应该以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并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欲知的期待感。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善于抓住“热点”。新闻策划首先是建立在新闻的基础上,而时效性也是新闻的生命,“热点”是一定社会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为受众所关注的问题或事件。新闻“热点”发生了,编辑要抓住时机进行选题策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002年,一位署名“我为伊狂”的网民在网上贴了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该文很快引起《南方都市报》领导层的关注。不久,深圳市市长在市委会议上正面回应这篇文章,《南方都市报》在统一刊发会议通稿的第二天,以7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题为《深圳,你被抛弃了吗?》的专题报道。报道刊发次日,又根据读者来电情况,推出了第二轮报道《深圳人诉说十大期盼》。随着报道的继续深入,当时的主编程益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设法促成作者与于幼军市长见面,将讨论本身和文章作者追踪两条线索重新融合,达到高潮。经过记者多次联系,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终于与“我为伊狂”正式对话。
  这一系列的报道在社会中产生强烈反响,《南方都市报》正是抓住了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策划了该选题,赢得了读者。
  角度要新。同样是新闻事件,不同的报道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社会效果。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非事件性新闻以及不是刚发生的新闻事实,新闻策划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策划,将它放在特定的坐标系内,使之具有时新性,旧闻变新闻,体现出它的新闻价值。
  1999年1月4日,重庆市綦江县彩虹桥桥体和钢拱一起落入了江中,耗资400万元的大桥和40个无辜的生命瞬间消失。全国媒体迅速作了跟踪报道。1月25日出版的《长江日报》“人与社会”周刊再做这样的新闻报道显然是太落后了。但是,该刊选择了新的角度,没有把彩虹桥断裂作为主题,而用了《“豆腐渣工程”惊回首》为题,对近年来一些重大工程质量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回顾。这期的版面是这样安排的:顶头安排了4幅照片和4个标题——九江堤倒,西客站破,昆禄路塌,彩虹桥断。文章从刚刚重修才两个来月、一遇洪水就决口的九江大堤,谈到投资3.8亿元、通车仅18天就垮塌的云南昆禄公路,接着又介绍了号称规模亚洲第一、投资几十亿元的北京西客站,从一开始运营就问题不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谈到了重庆的彩虹桥的坍塌。从而引出了我国当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新颖、深刻,很好地发挥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吸引读者从一个更新的视角来认识彩虹桥垮塌这一新闻事件。
  《长江日报》的“人与社会”周刊正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找到使事实中的新闻价值增值的崭新角度,通过整合新闻报道,做到点石成金。
  形式要新。在写作上,要根据事件来确定最佳的文体、最佳的模块来表现。在编排上,从标题的制作到文章的修改,从编者按到图片说明,从纯文字到图文并茂……一切的表现手段都要围绕精心策划的选题服务,使选题和新闻更突出、版面更好看、报纸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作为重大的新闻事件,可以说举世瞩目,也可以说是世界共享的新闻资源。那么,如何将“共享”变“独享”呢?一直站在传媒界风口浪尖上的《北京青年报》再一次牢牢把握住了新闻策划的创新精神,制作出了一个大手笔,5月9日,推出了60个版的专刊——《为了明天的纪念》,从战前篇、灾难篇、启示篇三方面引领读者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不仅是为读者再现了昨天战争的惨烈,人民反抗的英勇,以及法西斯的残暴,更重要的是期望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明天如何避免战争。
  《北京青年报》不仅具备了超越一般人的新闻眼光,还能别出心裁,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段、新的途径展开报道活动,以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策划创新要有底线
  
  新闻策划创新不等于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策划性的新闻报道在我国各类新闻媒体上异常火暴,有一些还引起了社会争议。如关于贵州一位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北京举办婚礼的报道等,在许多媒体上连篇累牍地作为重要新闻出现,被社会舆论批评为“新闻炒作”。南方一家周末报在年末特刊中披露,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终未能在艾滋病日的研讨会上露面并举办婚礼,是因为这件事媒体炒得太热,会议主办者担心他们到会可能会冲淡会议的主题。当事人还向记者抱怨说,记者拍了他们的照片却一张也没有给他们,而这些照片在报纸上刊登后,亲戚朋友都不愿意与他们来往了。
  这些令我们不能不反思:新闻策划创新应该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尊重事实——所有的事实和事实的所有细节。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低估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流通渠道剧增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耳聪目明、消息灵通,也越来越善于分辨和思考,他们对媒体的批评意识在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的不全面或不准确可以迅速导致他们对媒体的不信任,而媒体公信度的下降则意味着受众的背离、市场的丢失,以及媒体所有功能伴随这种背离和丢失的削减,包括我们所期望的“舆论引导”作用,也将因此成为泡影。
  将新闻报道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违反了新闻报道策划的最根本法则。新闻策划不能“做秀”,它必须尊重事实本身,遵循新闻的客观规律。主观臆断是最容易陷入这一误区的错误心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策划立足所强调的最根本法则。由此,我们必须作出这样的明确界定: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而不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策划,它是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这就是说,新闻策划是对此事实或彼事实的新闻价值作出判断,对新闻产生的社会反映作出某种预测,对事实的变化走向作出分析,对报道产生的舆论作用作出某种企望,并据此作出报道上的一系列安排。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