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打造出一个“我”来

作者:叶 萍




  做过中小学老师的人,对名称一般为“××(当地省区名)教育”的教育期刊,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此类刊物通常每省一本,隶属于省教育厅(省教委),其主要目的是为省域教育系统官方代言,便于地方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这就是本文所定义的“教育行业期刊”。
  
  教育行业期刊的“水土不服”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行业期刊具有业务内容精熟、发行地域便利、作者队伍充备、行业现实需要等诸多优势,因此拥有一般综合类报刊开辟的诸如“教育专版”之类所缺乏的业内名声,表现为发行量上的优异数字。然而,随着期刊市场逐渐开放,同业竞争渐趋充分,以及行政干预力量的明显退缩,教育行业期刊却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在市场表现上存在着明显的“水土不服”。一方面,也许是多年来习惯了享有各种优待,期刊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后,教育行业期刊在其中显得反应迟缓、动作笨拙。它躲在所剩无几的体制“树阴”下,离这个奇招迭出、生机勃勃的期刊市场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教育行业期刊内容同质化,不能不让人对教育行业期刊生存的前景产生担忧。
  纵观期刊丛林,高大挺秀者有之,婀娜多姿者有之,取胜的法宝,无非是个性的体现和最优化。那么,教育行业期刊的个性之路应该如何起步呢?
  
  我是谁
  
  教育行业期刊需要自我准确定位。如何进行呢?采取市场细分策略,从资讯整合的精深度或资讯呈现的完整度人手,着力形成自己在市场上的聚焦效应和规模优势。简言之,就是打出只属于自己的旗号,告诉读者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你会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从而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受众。如果定位模糊不清或贪大求全,只会丢失阵地、力有不逮,“谁都想讨好就谁也讨好不了”。
  我们可以从市场成熟度高的时事综合类杂志得到启发:《南风窗》的口号是“一份有责任的政经杂志”;《新周刊》号称自己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而《三联生活周刊》则标榜“一本杂志和它所倡导的生活”,区分非常明显。教育杂志似乎还不太适应把自己的宗旨大张旗鼓,许多名牌杂志都依靠老读者的阅读习惯来树立口碑。比如《教育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课程·教材·教法》重视实践和操作经验。当然,并不是说好的、能契合市场的定位一定要印在杂志封面或什么地方,而是需要刊物在每一个组成因素上都有准确符合定位的意识。事实上,从接受美学上来看,刊物在出版伊始就独立于办刊机关、办刊者之外,它的价值只能靠自身这个整体来体现,定位口号就像一篇文章的“标题”,题好文一半。
  对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教育行业期刊来说,拿出一个像样的“标题”别具意义。许多教育行业期刊只是根据教育系统的行业分类来分类,比如,分为普教、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或者面向行政领导、教科研工作、教师,等等。这样的定位太宽泛而粗疏,也缺乏个性,我们需要新的思维。《上海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了一步。它力求成为“中国第一本教育新闻杂志”,确实也在资讯的广泛、准确、深度方面下了许多功夫,效果是很明显的。在一个非上海地区的读者调查中,《上海教育》成为教育行业期刊类中仅次于当地教育行业期刊的阅读选择。
  
  明明白白我的心
  
  教育行业期刊如何更好地体现其宗旨呢?这需要动用从内容到形式的各方面力量,要让杂志的每一页都成为传播意义上的“有效”版面。
  传统内容的“精”加工。教育行业期刊的传统内容分两块。一块是行政管理意见,比如领导讲话、文件、政策等,“照本宣科”是教育行业期刊处理此类信息的传统方式,但传播效果事实上并不好。许多读者表示,长篇大论的领导讲话、原封不动的文件政策是他们最不爱看的内容,碰到了往往直接翻过去。
  此类“硬”信息,教育行业期刊不可能回避,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刊物定位增加信息的“可读性”。着重资讯的可以“减化”,会议报告、领导讲话来个提纲挈领,洋洋数千言的文字梳理出几条来重点介绍,看了眉目清爽;面向教师、校长这些一线工作者的可以“软化”,文件、政策往往比较概括,言语生硬,可用“X x政策改变了什么”、“x x文件对我们的影响”等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和关心程度的方式加以改写;擅长深度报道的可以增加一些文件、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制定者用意、心态的访问。吸取其他报刊报道形式上灵活、生动的特点,改变原先“板着面孔”说话的口气,硬消息也会变得容易接受。但也不是停留在社会性报刊报道的浅表层次,而须以专业优势求得深度开掘。
  教育行业期刊的另一块传统内容就是各类教育教学科研经验。这类经验大多来自一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是教育行业期刊的主要成分,但一直以来处于“来稿编稿”、缺乏系统规划的粗放经营状态。要体现出“我”来,就要求这一部分内容的信息整合表现出匠心。试举一例,专题化可以带来规模效应,所以是现今许多期刊内容呈现采用的主要方式,大多数教育行业期刊采取体例一致的专题化,比如“报道”一块,“教育教学经验”一块,“文摘”一块,等等。其实从接受心理来看,读者更期待的是内容的专题化。比如,介绍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介绍一些相类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同时介绍此教师的成长历程,还可以刊登实施此经验的试验报告,或者把上述内容采取“拼盘”的方法集合起来。体例专题化如果和内容专题化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目标读者的需求满足。期刊在定位之后,自然产生了自己的目标读者。每一类读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诉求。而期刊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一本教育行业期刊的目标读者是走向成熟期的一线中青年学科教师,他们想在这本期刊上看到什么内容呢?这一类读者,他们有了解新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需要,也有提升自己教学经验、固定自我教学风格的需要,有评职晋级、学习上进的需要,也有渴望沟通、期待理解的需要,有立足本职、榜样激励的需要,也有了解形势、参与改革进程的需要……分析了需要,教育行业期刊就应该提供相关方面的内容。如果说,传统内容的形式变革让教育行业期刊变得好看、易看,那么,满足目标读者的特别需求就会使之愿看、爱看。
  放大自己的声音。过去,教育行业期刊是代教育行政部门立言,后来增加了办刊者的意见,他们的观点和倾向隐含在期刊所呈现的文本后面,以配合行政部门中心工作,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琢磨。这样的期刊,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我”的,有的只是官方,或是某个个人的意见。期刊的个性应该以一个整体形象来出现,不仅有隐含着的观点、倾向,也要有外显的言论、评述,而且这两者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应该统一成“一个”,再把这一个塑造成“我”——教育行业期刊应该有独立于官方、个人意见的自我思想。“独立”并不意味着背离,而是要有着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一刊一品,明确统一。如此,才能以个性言语立于期刊之林。《上海教育》已经开始在部分典型报道、教学经验的文后面加上本刊评述,这是在此方面进行探索的一个例子。
  个性化的形式。再没有比独特的形式更能直观地体现个性了,人如此,刊也如此。构成刊物形式的版面、封面、图片……要与期刊的定位相配合,并且相互之间要有整体感,形成一个系列,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上海教育》的定位是“教育新闻杂志”,注重资讯的新闻性,因此它的版式时尚,看得出模仿诸多时事杂志的痕迹,图片强调“现场感”,强调景观的事态性和人物的动态性,独特的形式为这本刊物增色不少;相比之下,《湖南教育》也曾是一本形式优秀的教育行业期刊,图片质量也很好,文图也适配,但它的形式与定位并未有机结合,缺少内涵支持的形式也只能徒具形式而已。
  
  我有我色彩
  
  个性是思想,更是情感,教育行业期刊不能因为它有“行政”的烙印就冰冷无情,而更应该“真情流露”。什么是教育行业期刊的“真情”呢?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教育基本规律的尊重,对教育政策、决策的求真务实,对教育现象、经验的辨伪存真,对广大的、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抱以敬意和服务的心态。缺少这样的“真情”,读者会对它敬而远之;拥有这样的“真情”,自然能够“以情化人”。
  一本杂志最能明白体现自身感情的就是一些编读交流的手段。比如,一些杂志会在开篇由主编给读者写一段话并且形成栏目,有些在重要位置固定刊登读者评刊来信,有些会特地开辟版面和读者商量封面的选择,当然,更多的是在类似于“编读往来”的栏目中,“按语”、“编后”的内容中,表达着刊物的态度。这些杂志都是市场表现很好的刊物,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其市场优势与“真情表露度”的相关性,但无论如何,期刊“情感”的正确表达和有效流露一定有助于树立期刊的个性,有助于让读者和市场认可期刊的“我”。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