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影响书稿审读质量的几个因素

作者:翟 跃




  近些年来,一些出版社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在对外合作出版中冒自费出版之名,行买卖书号之实,监管失控的现象较为突出。此外,由于出版社内部简化出版环节,部分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业务素质不高,等等,使书稿审校方面出了问题,造成图书的内容质量普遍下降。审读工作是搞好图书出版的极其重要的环节。笔者在此仅从几个侧面来探讨影响图书审读质量的因素。
  
  出版规模数量过大
  
  跟风炒作之风盛行,出版资源重复利用,造成图书内容大量雷同,种码洋虚高;再加上确定印数和销售等环节的不负责任,形成图书大量积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60多家出版社,总库存码洋竟超过700亿!这与出版规模发展过快,图书品种急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各个层次的管理机构有不断精简压缩的趋势,面对如此大的数量规模,管理很难跟上。仅就图书质检这方面而言,每年质检机构只能疲于应付,采用按一定比例抽检的方法,更不要提“关口前移,印前审读”了。由于抽检的随机性和微观性,所显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宏观上适当控制出版物品种规模也是有效控制图书质量的途径之一。
  
  审稿量增大,节奏加快
  
  图书品种规模增大,编校人员的工作量必然增大。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一般书稿编辑每年审稿量不过几十万字,责编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一部较重要的书稿审阅两三遍,大部头的书稿甚至要审读几年!事过境迁,现在每个编辑年审读几百万字已是很平常的事,有的要年审读上千万字,暂且不说这样做是否科学,一个编辑面对如此巨大的审稿量,能把书稿认认真真地审上一遍就很不错了,更不要说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了,难免审读质量下降。
  事实不仅如此,每年如此之多的审稿量并非均匀地分摊到编辑的每一个工作日里。出于商业经营时机的考虑,出版社为了在全国及行业等订货会上集中投放,或为完成某些特定任务而赶制图书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二三十万字的稿件,往往要在接到书稿后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得出书,而此时编辑手中很可能不止一部这样的书稿。在短期内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不出大错就不错了。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在相对集中的、高密度的审读稿量的客观现实中,审读期限和审读质量很难达成协调统一,书稿中差错率增大也就不足为怪了。“无错不成书”成了容忍图书普遍存在内容质量问题的借口,也让审读者心存侥幸。出版程序的悄然变化对出版内容质量的影响
  在出版程序中,“齐清定”发稿是基本要求。这和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分不开的。以前,出版图书一直采用铅排印刷,而对这一技术而言,“倒版”是非常烦琐困难的事,只有发排稿“齐清定”,才能避免倒版情况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印刷技术的更新,电脑及照排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随时增删内容已成为可能,改版、倒版变得轻而易举,客观上为出版流程的改变提供了可能,部分图书的审发排校程序已悄然发生变化。现在,编校合一、网上传输稿件、无纸化发排在新闻报纸的审校程序中已普遍应用。为争取出版时间,在特殊情况下,出版社默许了先发排后审校的“非规范”程序。情急之下,稿件还可随来随发,随排随审校。这种情况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潜在的趋势,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打破旧程序采用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成熟的管理模式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管理真空,部分稿件审读失控,轻则导致编校质量下降,重则出现政治性问题。
  
  在选才时要重视编辑的综合素质
  
  出版社在挑选考查文案编辑人员时,往往关注的是编辑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字水平。其实,从事文案编辑工作不仅要具备上述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求文案编辑性格要稳得住,工作风格要严谨细致,而且要善于发现别人书稿中的错误和毛病,要的是能“挑错”的人。我们常说,书稿只有先改“对”,才能后改好。在实践中,确有个别编辑的学识素养并不低,可就是审过的书稿中错漏不断,最后只能离开编辑岗位从事其他工作。因此,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编校质量的影响不容低估,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三审三校,一个也不能少
  
  从审读规律方面来讲,“三审”是保证书稿审读质量的“最低”要求。
  三个人各审一遍,和一个人审三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且不说一、二、三审要各司其职,层次递进,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审读“盲区”是不一样的。长期从事审读工作的编辑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瞪着眼睛,个别明显的错误就是看不出来,尤其是标题上的错误,等到发现时,自己懊恼不已!常常第一遍看不出的错误,很有可能第二遍也看不出来越是明显的地方,越是容易出错。其实,这都是“心理盲区”在作怪。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编辑,在审读清样时,先将清样正常审读一遍,然后再“不太投入”的“冷眼观察”,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反而能消灭更多的错误。每个人的审读盲区一般是不同的,一部书稿由不同的人来审,能起到克服审读盲区、相互弥补的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漏的发生。
  现实中,一些出版单位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速度,无节制地缩减审校过程,甚至将三审三校合一,把编审程序简化到了审读规律不能容忍的程度,出现编校质量问题就是必然的了。
  综上,书稿审读质量问题有其内在规律可循。时代的发展和客观要求的变化,势必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书稿审读方式。因此,我们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和规范新的出版程序,建立健全新的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