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库存书暴涨:出版业的痛点

作者:张 涛




  图书市场的繁荣,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之也带来了库存图书暴涨的现状。最近,据一次出版研讨会上透出的信息,中国库存图书码洋达到300亿元,若往全国560多家出版社头上平摊,每家达数千万元。就这个数字,业内人士还认为是保守的,它不包括在途商品,以及未能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集体、个体书店等社会发行渠道的库存。
  出版社面对超负荷的库存,已到了难堪重负的处境,这种处境大有扩大之势。近年来,书号使用越来越多,图书品种不断增加,投入不断加大,发货码洋却不见增多,利润不见增长,或利润不增反降,图书库存在暴涨,使出版社处于两难境地。不出书没钱,出了书赔钱,滞销带来的积压,甚至造成血本无归。图书不同于别的商品,一些商品储存期还有增值的可能,而图书不仅不会升值,其贬值速度和幅度大大高于其他商品,一旦进入滞销,其残值则所收无几。按图书库存保本期计算,一般来说,其临界点不会超过一年,因此,即使巨大的库存能全部卖空亏局也已定。另外,一些出版社由于管理和库房等方面的原因,对图书的实际库存品种、数量、出版时间、存放位置没有准确数字,致使一些图书长年被尘封,这些图书要实现其销售价值希望渺茫。
  出版社在占领市场的意识支配下,使图书的品种、数量上有较大增长。由于出版社具有总发行权,使之日渐承担了大部分备货库存的责任,整个书业的库存中很大一部分在出版社的库房里。一些出版社的出版经营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出书码洋与库存码洋不相上下,甚至出书码洋小于库存码洋。为此,出版社每年还要付出数目不小的库房租金。这样,使有的出版社进入了资金周转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巨大的库存书成了影响出版社发展的一个痛点。
  造成新书变为库存书的缘由有哪些?依我之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出版难成特色
  
  出版特色是出版社的生命之源,立社之本。考察国外一些著名的出版业,不难发现,他们虽然在出版理念上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各有自己的出版特色。有的以名著见长,有的以科普见长,有的以廉价见长,等等。出版特色显著,读者群就相对稳定,而且读者群还能逐渐壮大。在我国,出版特色显著的出版社不是很多,这也给库存书留下了隐患,下列几种情况助长了库存暴满。
  出书过滥。问题首先在于图书本身。现在,某些出版社过于急功近利,跟风炒作,出版内容低俗、没有生命力的书。图书类别杂乱,图书市场乍一看品种繁多、光鲜热闹,其实真正有分量,可以再版、传世的图书并不多。部分拼凑而成、质量低劣的图书不受读者欢迎,流行风潮一过更是乏人间津。其次,制定选题不当,大量选题重复。在选题策划、制作、营销、管理等方面,还没有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没有建立完整健全的市场规则,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脱出来,造成粗制滥造的局面,使读者面对众多的图书无法选择。
  高书价带来高库存。随着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印刷材料的极大丰富,图书的装帧、印刷日益精美,但是定价也随之高涨。另外,一些出版社因为发行折扣上的原因,也使图书的定价高涨,这种高涨影响了读者的购书欲望,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就意味着图书失去了销售市场。因为图书是一种需求弹性明显的商品,价格偏高,读者自然就会摇头而去,转向其他替代品,因此,我国人均购书量长年徘徊不前,以致出现倒退。书价的昂贵不仅使一般读者望而生畏,就连知识分子阶层也望而却步。出版社与书店有责任共同来维护读者的利益,创造好的销售环境。
  印数过量,造成积压。确定图书印数是让出版社比较犯难的一个问题。印数的确定,往往缺少市场需求的精确调查和研究,也就是说,一本书出版后,有哪些读者会购买这本书,量有多少,分布区域在哪,销售多少册是保本的临界点,等等,没有清晰的概念。凭感觉和主发单位多少来确定印数的因素较大。由于对市场判断不准,往往使印数过量,造成图书积压。还有就是对图书销售的潜力了解不深,以致市场基本饱和的图书再重印,使重印图书成为新的库存。
  品牌意识模糊。品牌是出版社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显著特点的出版风格,不是靠某个“精品”、某套获大奖图书就有了品牌。一些出版社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出精品、创牌子、夺大奖,其中某些创牌、获奖的“精品”书并不走俏。因其针对性和专业性,使读者面较窄,此类图书往往是成套、大部头精装,定价高,读者难以接受,很容易造成积压,使库存码洋增长。
  受网络媒体的冲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人们用来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之市场上真正有价值的图书不多,失去了很多读者,这也是造成库存书增长的原因之一。
  
  发行环节存在问题
  
  图书出版后到达读者手中,中间需要各流通环节起作用,其营销策略、服务手段如何,是决定图书走势的重要因素。流通环节的一些不足,也是造成图书库存过大的直接原因。
  经销包退制存在弊端。随着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出版社纷纷加大发行力量,在经销包退制的条件下,建立了一批主发货业务单位。一种图书出版后,不用征求销货店的意见,直接发送过去,争取早日上架,与读者见面。这种形式总体来看是好的,但由于经销包退制的存在,出版社与销货店之间就没有合同、责任、权利、规章、契约的约束,因此,弊端甚多。对销货店来说,出版社、发行所、省店、批销中心都可主发,造成销货店书源来路广、品种多,总体数量大。加之有些店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方法不善,家底儿不清,数据不全,书一旦进入销货店,销货店很难辨别哪本书是哪家发来的货(有时一种书多家发货),甚至有不开包上架的情况发生,在退货时常出现退错货的现象。
  经销包退条件下建立起的主发货方式,虽然减少了出版社许多征订图书工作的辛苦,节约了部分费用。但是,这种主发货没有地区分布、品种分布、经济文化条件的调查,造成有些地区有些品种脱销,有些地区有些品种滞销,有些地区没有书的情况发生。过一段时间(3~6个月)结算书款时,相当数量的图书就会退回出版社,退回的书未必都是不好销的,甚至有的书未开包上架也被退回。退回来的图书经运输途中的折腾,回到出版社时许多已经污损,加上出版社往往缺少人手对退货分类整理,再次出售,因而只能无奈地在仓库里面壁。经销包退制的结算方式缩短了图书的销售期,严重影响了图书销售,使库存书日渐暴涨。
  订单带来的误导。出版社每年参加很多次各种形式的图书订货会,每次都有高码洋的订货。在实行退货制的今天,填写订数没有任何约束,有时还带有人情成分。由于进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书的判断不十分准确,往往造成高码洋的订货,正是由于高码洋的订货,给出版社在图书印数安排上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使一些图书印数过大。
  
  如何应对高库存码洋
  
  首先,要更新观念。虽然出版社在转企后,部分图书将作为不良资产被审核掉,减轻转制后的压力。但是,观念不更新,经营思路不调整,管理方法不改变,将会产生新的库存码洋,成为制约出版社发展的顽疾。因此,要减少库存书,关键是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心策划选题,使出版的图书品种对路、数量恰当,做到真正与市场融为一体。与此同时,销货店也要作理性思考,进货时认真把关,对出版社负责,与出版社共同促进和维护图书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加强管理,严格责任。出版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结构,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每个编辑的潜能,加大发行力度,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从选题策划、制作、营销策略、合同、会计、成本、管理等方面要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只管埋头编书,不问书落何方。在出版中要严格责任,调整管理经营机制,扩大发行,使库存码洋降到最低点。
  第三,依靠科学,细分市场。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现代书业快速的信息传递,掌握准确的图书流转。从计算机中我们很容易了解到书的进、销、存等情况,从客户进书统计、图书流向统计到图书销售的时间趋势图、地区分布图、品种分布图以及库存码洋统计,退书、残破书统计和各种书的回款等情况,计算机都能做出分析,这将为出版社在策划制定选题,安排印制图书等到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起到扩大发行,减少库存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