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闻话

作者:夏睿睿




  "If you look at how the city of London rallies around Frieze, you can see its influence. Fashion brands launch things around Frieze, every collector comes into town. The whole city is caught up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is art fair." ―― John Weich, the editor of ArtReview
  “如果你能注意到整个伦敦城是如何的以斐列兹艺术博览会为中心,你就会发现它的影响力。时尚品牌争相在这里发布新品,收藏家们纷涌而至,似乎全城的名流都在博览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没。” ―― 约翰•维奇
  英国老牌大众化艺术杂志《艺术评论》(ArtReview)在其最新的一期副刊中,公布了2007年度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百强榜单,当然上榜的名流们皆大欢喜,愉快的接受祝贺和访问。没有上榜的,或者更糟,去年命中今年却名落孙山的也不乏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之辈,对今年的名单嗤之以鼻。但不管外界褒贬如何,单凭全球最红的时尚设计师之一乔治•阿玛尼自掏腰包专门赞助这个副刊,就可见该榜在艺术界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虽然今年的榜单仍然继续证明着纽约,伦敦,这两个现代艺术之都的统治性地位,但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却第一次落在了英美人士以外。拥有佳士得拍卖行的法国时尚巨头、亿万富豪弗朗索瓦•皮诺坐上了头把交椅,被《艺术评论》选为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皮诺的上榜也许应该归功于他今年四月在威尼斯把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破旧仓库成功改建成私人美术馆,其中展出了这位富商个人珍藏的超过2000件现当代艺术品。尾随皮诺的是美国画廊经营商拉瑞•盖高辛、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纽约现代美术馆馆长葛伦—劳瑞和著名收藏家艾利•布洛德。英国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赫斯特的排名从2006年第11位跃升至第6位,他也是入选该榜单前10位的唯一一位艺术家。赫斯特今年早些时候设计的白金钻石骷髅卖出了1亿美元天价,成为轰动全球艺术界的头条新闻。而挤入名单最后一名的竟然是谷歌(Google)搜索引擎,因为艺术馆长们发现网络传播方式正在改变展览的形式,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通过网络观看展览,而不是再像传统意义那样亲自去博物馆或美术馆。
  “今年的上榜名单变化非常大,这与我们杂志正在进行风格上的调整步调一致”。《艺术评论》的编辑约翰•维奇说:“名单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新上榜的,这意味着去年名单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今年与该榜无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当代艺术更加富有活力,以及越来越全球化,我们把很大一部分关注重心放在了当代艺术,而不是原来的现代艺术上。”
  在英国,著名艺术杂志《斐列兹》的出版人和同名艺术博览会的主办者马修•斯洛托夫与阿曼达•夏普进入影响力榜单的前十名,也成为了头条新闻。去年他们还仅仅屈身于33位,今年已迅速攀升为全球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第八名。《艺术评论》编辑约翰•维奇认为马修和阿曼达的迅速上升与斐列兹艺术博览会在举办了四年后就成功的跻身世界一流的艺术博览会行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你能注意到整个伦敦城是如何的以斐列兹艺术博览会为中心,你就会发现它的影响力。时尚品牌争相在这里发布新品,收藏家们纷涌而至,似乎全城的名流都在博览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没。” 约翰.维奇评价道。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著名诗人艾青之子艾未未及视觉艺术家张晓刚也得到关注,分别在榜单上位列第68位和第86位。刚刚率领1001人在德国完成了大型行为艺术作品《童话》的艾未未是二度上榜,而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张晓刚则是首次入选百强。张晓刚的作品近年来不断在国际市场刷新纪录,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行情持续走热。其实早在2003年,用火药炸出艺术作品的奇才蔡国强就曾在榜单中位列第92,此后香港汉雅轩画廊老板、策展人张颂仁,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也曾进入过该名单。大多数入选的中国艺术家都一直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把更多的中国作品介绍给世界。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也带动了中国艺术品的收藏热,许多西方收藏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也屡屡在拍卖中创出新高。在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最近举行的一场当代艺术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家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可口可乐》以159万美元的高价被纽约的收藏家拉里•沃什购得,创下了作者本人的拍卖记录。沃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他买的最贵的一件中国艺术品,但他觉得作为王广义的重要早期作品之一,非常值得。他还计划集中更多的资金来关注中国。
  除中国外,今年的榜单上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势力也不容忽视。印度今年也有不少艺术家上榜,比如位列第85位的古普塔和第99位的图利。《艺术评论》的主编马克•莱堡特认为,随着印度艺术家、拍卖商和收藏家的最新入围,印度艺术界显然正在挑战繁荣中的中国艺术界。他说,印度虽然未能进入排行榜的前列,但其迅速增长的趋势不容小觑。他们的艺术品更便宜,价格上涨得空间也更大。而中国艺术这几年没有太大的发展,虽然的确出现了一股艺术界淘金热,但从批评角度而言,有点良莠不齐。
   从职业的角度来研究该榜单,艺术批评家的位置也每况愈下,今年只有《纽约时报》的专栏批评家罗伯塔•史密斯和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罗伯特斯多两人入选,后者也是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总监。现在的批评家必须有大媒体和学院作为基础,才可能发表更为客观公正乃至尖刻的评论,一方面,那些依赖商业画廊、拍卖行广告的媒体很难接受刺眼的文章,因为害怕得罪广告主;另一方面,批评家本身也难以拒绝参与商业运作的诱惑,开始转而做策展人等工作。
  
  It would be a very great mistake and tragic to make cuts。It is a great national institution and it is used by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Margaret Drabble
  
  削减(大英图书馆)的财务预算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和悲剧。作为一个出色的国家机构,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服务。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著名英国女作家
  
  在这里的档案堆里,你能查阅到1215年签署的英国《大宪章》、甲克虫乐队的手抄乐谱、达•芬奇的笔记。曾经使用过这里的阅读室的名人有马克思和狄更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英图书馆,而其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资讯免费查阅机构的地位正在受到一项新的财政预算削减政策的威胁。
  2007年,大英图书馆被财政大臣告知将从其1亿英镑的预算中削减7%。得知这一政策后,图书馆管理层正在考虑将开放时间缩减三分之一并将开始对一些重要原始档案文件的查询进行收费,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费困难。公共展览将被关闭,一些与学校合作的阅读研究项目也有可能中止。
  许多学者、作家和政治界人士对未来的财政大削减计划都表示难以接受,并对大英图书馆可能因此而降低服务水准忧心忡忡。普通公众也纷纷给图书馆发来信件和电子邮件,表示人们离不开图书馆的良好服务。数据统计显示,事实上大英图书馆每花1英镑就能为整个英国国民经济创造4.4英镑的产出。图书馆方面日前已经向英国文化部陈情,说明削减经费所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文化部方面也已表示,他们会将意见上达给财政部,敦促他们重新考虑财政削减的必要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