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看男人速成

作者:温沁园




  
  15%尊重
  
  很多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懂得如何去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成年人虽然有很多人生经验,但眼睛和心灵也更容易被这些经验束缚和蒙蔽,因此很少能真正去从内心出发去了解身边的人,更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的意见,以至成人的世界里误会丛生矛盾重重。然而,孩子的目光要清澈许多,如果能学会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反而能够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在很多人眼中,或是敌人、或是玩偶、或是傻瓜,东方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经常着力表现动物的“忠心”、“勇猛”、“神奇”,而极少去表现它们真实的意愿和理想。但是在西方电影中这些小主人公眼中,动物朋友们是平等的个体和伙伴,它们拥有独立的灵魂。孩子们从最初的恐惧或懵懂,到逐渐学会理解和体会这些动物的感受和期望,学会平等地看待动物,最终学会尊重它们的“人格”和意愿,这个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次了不起的提升。
  黑神驹热爱自由,狂奔是它的使命,男孩尊重它的意愿,没有把它关在几十平米的后院,而是选择让他生活在广袤的农场并带它在赛场狂奔;鲸鱼威利渴望回归海洋,男孩尊重它的意愿,想尽办法帮它逃出海洋馆,重获自由。通过尊重,动物们过上了想过的生活,男孩们也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感。
  
  10%选择
  
  除了去了解别人、建立信任以外,一个“男人”所要拥有的重要素质,就是责任感,其形成的基础就是判断、选择、决策的能力。成年人往往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左还是右、进还是退、理智还是情感、生存还是毁灭,从生活琐事到世界格局,人生充满选择,学会尽量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男孩到男人的必经之路。这些电影中的小主人公们,也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他们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勇敢地付诸实施,使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叫好。
  拿《杜马》举例:男孩跟小豹子杜马朝夕相处,感情深挚,当父亲说给杜马找个新家送它回草原的时候,男孩也曾有过思想斗争。后来父亲突然去世,男孩和母亲带着豹子回到城市生活。由于豹子无法适应,男孩选择完成父亲生前的计划——独自一人送豹子返回自然。途中艰辛可想而知,而突然出现在男孩身边的土著男人也让男孩数次面临判断和选择——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相信他还是防备他?救他一命还是任其死去?类似的选择不断刺激着男孩稚嫩的心灵,最终让他获得了快速成长的机会。当他完成使命,回到母亲身边的时候,观众都知道,经过“选择”的历练,这个幼小的身体已经拥有了一颗成熟而坚强的灵魂。
  
  世界观vs大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年人总是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上的大道理,于是顾不上生硬的灌输和说教是不是显得过于勉强,在国内的儿童题材电影中,孩子们经常是一上来就懂得世界和平和民族责任的大道理了,让人觉得虚假。而苍白的“大道理”并不等于真正的“世界观”,满嘴“祖国爱心”的孩子,并不一定拥有健全的判断力,并不一定知道怎么爱人、爱动物。
  西方的儿童电影,却能够对这些“大道理”进行自然贴切的包装,将其表现得更加自然亲切、令人信服,影片中的男孩子们,在战胜困难、完成目标、并得到了他们的动物朋友之外,也懂得了尊重、理解、悲悯、宽容、和平、爱护环境,空泛的道理通过情感演绎,最终“升华”为具体的世界观,让人会心微笑,悉心接受。
  回顾这些“男孩+动物”电影,我们发现:西方人看待孩子和动物,总是采用一种平视的目光,更趋于平等和尊重,动物和孩子虽然也会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但仍然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不存在类似依附的关系。动物的独立个性,总是表现得非常鲜明,影片对个性的追求,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对情感的追求。而中西方对于孩子,特别是男孩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在这里也能看得甚为鲜明。中国人说:“你还是个孩子,长大你就懂了!”美国人说:“你已经是个男人了!你可以自己决定!”30%独立+20%勇气+10%激情+15%信任+15%尊重+10%选择,这就是好莱坞“男孩+动物”电影的情感模式,我们会感动,也会思索;我们看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也看男人速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