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德波顿

作者:谈瀛洲




  这部书的篇幅,一直是读者的抱怨对象。德波顿也讨论了普鲁斯特的篇幅,并给我们举出了许多这方面的轶事。比如普鲁斯特的亲弟罗贝尔就曾言,“要想读《追忆逝水年华》,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这么多时间?”(注:译文引自《拥抱逝水年华》,余斌译,载《译文》2004年第一期。下同。)
  普鲁斯特花费了这么多的笔墨,究竟想说明什么呢?德波顿告诉我们,正因为许多人为这问题绞尽脑汁,所以还产生过像“全英普鲁斯特梗概大赛”这样的东西:“这节目由蒙蒂·派尚在南部的一处海滨度假胜地主持,大赛要求参赛者在十五秒钟以内概述七巨册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个参赛者的答卷是这样的:‘普鲁斯特的小说显然写的是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无知与经验,以及对恒久价值、对重获时光的强调。小说最终是乐观的,同时又放在了人类宗教经验的背景上。在第一册中,斯万去拜访……’这时十五秒钟已过。”
  问题是,为什么普鲁斯特就不能写得短一点呢?德波顿的答案是,人类经验一经删削压缩,便会失去其原先动人的特质,成为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标题。作为例子,他开玩笑地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按新闻的写作方式作了如下压缩:“维罗纳一对年轻恋人的惨剧:一青年男子误认恋人已死,自杀身亡。其恋人苏醒后见情人一命呜呼,亦以身殉。”
  德波顿引用了一位外交官的回忆录,来证明身为小说家的普鲁斯特是多么注重细节:“他不住地问我问题,让我告诉他会上工作是怎样进行的。我说:‘是这样。通常我们是十点开会,身后是秘书……’他马上说:‘请别,请别,这样说太快了。从头说吧……’于是我只好事无巨细,一一道来。什么装模作样的外交礼节,什么握手寒暄,地图,翻动文件发出的声音,隔壁房间里的茶水,杏仁饼干……总之什么都说到了。他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要插上一句:‘精确一点,我亲爱的先生,请别太快。’”
  “精确一点,请别太快”,也许就是普鲁斯特的诀窍,也是他的著作的篇幅之长的原因吧。
  有意思的是,在《拥抱逝水年华》一书中,德波顿也非常注意细节。比如普鲁斯特早餐吃些什么?“病重前的惯例是两杯急浓的牛奶咖啡,外加一块羊角面包。咖啡盛在镌有他姓名缩写的银壶里,他喜欢在过滤器中装满咖啡,让水一滴一滴滤过。面包则是让女仆们专门到一家糕饼屋买来的,就这家店做的面包松脆可口,恰到好处。普鲁斯特就这么将羊角面包泡在牛奶咖啡里慢慢吃着,一边开始读来信,看报纸。”这类无微不至的细节,正是小说读者喜欢看的,更不用说满足了一般读者都有的窥视癖。
  德波顿还在书中历数普鲁斯特的种种弱点与怪癖,例如他的恋母,他的哮喘,他的畏寒,他的赖床,他的消化不良,他的皮肤过敏,他对噪音的极度敏感。怪癖总比普遍人性要更吸引我们,我们也因此读得津津有味。一个伟人的弱点,也许比他的长处更能打动人,因为我们由此更体会到他的人性。
  有趣的是,德波顿的这部非小说作品,比他有的小说作品有更多的细节,怪不得他的《拥抱逝水年华》比《爱情笔记》更为好读。
  
  六、
  
  在气质上,德波顿也许与普鲁斯特有很接近的地方。
  德波顿说,“我很古怪,特别喜欢分析。我不想说,‘然后X感觉到了羞涩,然后他们就做别的事去了’;我想说,‘那么,羞涩到底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我想花八页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喜欢普鲁斯特的地方在于,他向我证明你可以这么做。”(注:见http://www.alaindebotton.com/reviews/proust_eveningstandard.htm)当然,作家可以这样做,但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就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你要让读者不打哈欠。而德波顿就靠他的机智与幽默来做到了这一点。
  《拥抱逝水年华》尽管远没有普鲁斯特的小说那么长,但他不慌不忙的态度,却跟普鲁斯特是一样的。比如在写到普鲁斯特行医的父亲时,他不但摘引了老普鲁斯特所著的三十四本养生著作中的片断,甚至还引用了其中的部分插图,如“锻炼-边跳跃边旋转”、“紧身胸衣对脊椎的影响”。在他自己的文字中,如德波顿发现图表有助于说明他自己的意思,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它们。
  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一个巨富之家,父亲是一个瑞士的银行家。他的名字很古怪,一方面因为那个“de”而带有贵族味,另一方面他的姓“Botton”又因发音很接近英文里的“屁股”(bottom)而显得十分滑稽。他在苏黎士长大,一直到8岁的时候被送往英国读书。他进的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大学读的是剑桥。“他身上有一股欧洲特权阶级的臭味,”一个作家这样评论他说。(注:见见http://www.alaindebotton.com/reviews/proust_eveningstandard.htm)
  他现年只有三十五岁,却已写了七部书。他的第一部书《爱情笔记》,是在他二十三岁时出版的。能写而又博学的作家是不多的,即便在英国也是如此。
  德波顿也许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太想取悦读者了。但是,他的作品好读好看,并能给我们以一定启示,这就够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