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德.帕尔马与女性

作者:詹姆斯.沃尔科特




  
   历史表明一部伟大的电影可能在纷繁世事中受到前后极为不同的评价(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影片《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②曾被认为是垃圾,然而不久后又成为公认的爵士经典)。然而,这并非靠点石成金的玄术得来。关键是影片原本的质素。《虚无的篝火》的票房竟如此惨淡,就连那些早就预言了这部影片前途堪忧的评论家都大跌眼镜。这部影片受到洗礼,“浴血伊斯坦”(Ishtar)则被召唤。各方评论中众口一词的负面评价把德·帕尔马批得体无完肤。即使是一向对他青眼相加的评论家,如凯尔,也对这部影片有诸多不满,并将之作为德·帕尔马的失蹄之作,宁愿搁置不理。这部影片一上档就成了票房毒药。朱莉·萨拉蒙(Julie Salamon)在《魔鬼的糖果》(The Devil's Candy)中以一个局内人角度记录了这次失败影片的制作过程,正如她所指出的,《虚无的篝火》是当年圣诞档期中惟一败走麦城的影片。“尽管《棒球新秀》(TheRookie)中有影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俄罗斯大厦》(The RussiaHouse)③中有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和米歇尔·菲弗(Michelle Pfeiffer),《哈瓦那》(Havana)中有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然而这些大牌明星都没能说服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他们的作品。事实上,如果讲票房,《哈瓦那》比《虚无的篝火》更加惨不忍睹。”然而,只有德·帕尔马的失败被人揪住不放,批评之声犹如盘旋于尸首身旁的秃鹫,驱之复来。除此之外,尽管萨拉蒙在她的书中是以同情的笔触对德·帕尔马进行描写,然而,这本书的出版构成了对德·帕尔马士气、地位的 双重打击,再次让人们想起他是如何在探索中跌得头破血流,使这次给他带来羞辱的失败留下了案底。
  “你想象不出那是怎样的一个灾难,”德·帕尔马在2002年早些时候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说道,“我电影的原著是一本备受赞誉的畅销书,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然而影片却遭受了票房惨败。在大家眼中我始终是那个把汤姆·沃尔夫的小说改编得荒诞不经的人,为此,影评界的权威们永远不会宽恕我。”尽管德?帕尔马在接下来的片子《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中赋予了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超常的能力,把他幻化成一个做着令人屏息的软体体操的英雄(这是一部我一直很喜欢的电影,片中的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和凡内莎·瑞德葛瑞夫(Vanessa Redgrave )谦和高贵的气质给影片带了一阵优雅的气息,而这是吴宇森导演的续集所没有的)。然而,他和他的作品仍颇受冷遇。他所拍摄的太空探险片《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再次惨遭恶评,由《虚无的篝火》的惨败造成的创伤再次隐隐作痛。在《晚霞:与波利娜·凯尔的最后一次谈话》(Afterglow: A Last Conversation with Pauline Kael)中,那位退休赋闲的著名评论家对为什么人们会对这部影片的优点视而不见而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这部影片中大约有一半内容都妙不可言,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能承认这一点。”)。《火星任务》这次代价昂贵的失败让德·帕尔马终于醒悟,原来他的狩猎夹克上已被缝上了那个耻辱的红字“L”,代表失败者(Loser)。
   两年前,德·帕尔马转战巴黎。那里是艺术孤儿的难民营,对德?帕尔马来说也是个不必担心在街上被孩子们嘲笑他拍的电影不赚钱的地方。大多数美国评论家都会先留意别人说了些什么然后再考虑自己该如何对这部片子做出回应,然而法国的影迷则会欣赏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在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举行的德·帕尔马作品回顾展上,观众爆满,法国热衷说唱的时髦青年也纷纷以模仿《疤面人》中的对话为时尚。然而与此同时,在家乡美国,德·帕尔马却被认为是绝对过时的。“在美国,我已经被洗刷出局了,”他这样告诉《世界报》的记者,“我是继杰里·刘易斯(Jerry Lewis)①之后最大的笑柄。”
   洗刷出局”并不只是个随口说出的词,它还提供了某种精神分析的线索。《蛇蝎美人》是德?帕尔马在与美国影坛决裂后(他的生活在巴黎和纽约公寓间一分为二)的第一部作品。这部电影浸淫于一种水的意象之中:一场诡异的大雨,在浴缸长时间的浸泡,一个水满四溢的大鱼缸,向冥河的飞身一跃。这部影片为深入布赖恩·德·帕尔马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是一个寓言,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由沉没,到几近溺死,到最后扑腾着再次浮出水面的过程。影片一开场首先入镜的是一个女人赤裸的身影映在一间酒店客房里的电视屏幕上,电视上正在放映老片《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于是看电视的这个女人的身影就和电影中女主角芭芭拉?史坦威(Barbara Stanwyck)的身影重叠在一起(这是本片中第一次出现人魂相映,这种手法在片中还会出现多次)。一个叫黑领带(艾瑞克?伊伯尔尼(Eriq Ebouaney)饰)的黑帮分子刷地拉开窗帘,楼下铺展开来的是为戛纳电影节庆典准备的红地毯,正是这一幕让本片导演的创作意图展露无疑。当一位位法国名流缓缓踏上红地毯,摄影记者的闪光灯交相辉映,闪烁不停时,银幕上打出这样的字幕:导演:布赖恩·德·帕尔马。这是德·帕尔马用他独特的方式宣布:“看吧,这就是我现在的舞台。”
  
  那个勉强从床上爬起的女人是一个珠宝盗贼,她的名字叫劳蕾·阿什(Laure Ash)(丽贝卡·罗闵·斯塔莫斯饰,同时她还饰演莉莉,一个自杀的女人,劳蕾后来就冒充她的身份)。她和她的同伙策划盗窃一件价值一千万美元、镶满钻石的纯金蛇形身体饰品。这件珠宝就包裹在一位出席戛纳电影节的导演所携女伴的娇躯上。作为嘉宾女伴出席的维罗妮卡 (名模丽·拉丝姆森(Rie Rasmussen)饰)步态婀娜,象征着被禁止的欲望,仿若一个限制级的夏娃身缠伊甸园里的诱惑之蛇。劳蕾和维罗妮卡这两个娇俏佳人踏着高跟鞋,行走间那清脆的韵律把电影院的走廊变成了行猫步的T台。卡蜜儿·帕格里亚(Camille Paglia)①对女人所拥有的性的魅惑力的歌颂在此刻熠熠生辉。一个金发女神,另一个浅淡青丝,天性使然,她们做爱。劳蕾将维罗妮卡引诱进女洗手间,甩掉尾随她的男保镖,然后仿佛旁边什么人一声令下,这两个女人还来不及说句你好什么的,就急不可耐地把身体紧紧粘在了一起。
   剧场内,名流们,其中包括女演员桑德琳·波奈儿(Sandrine Bonnaire),各自落座准备观看影片《东方/西方》(East/West)的放映,片头的一组镜头所呈现的荒凉色调,是对电影节上展映影片惯有的那种氛围一个非常聪明的提炼。而与此同时,洗手间里,那两个身材修长的火辣美女如同跳一曲性感,狂放的肚皮舞般紧紧地交缠在一起。(据罗闵·斯塔莫斯说,她本来对拍摄这一场戏颇有顾虑,不过当德·帕尔马“答应我的请求,请了我的一个好朋友来和我搭档”时,她就放下了包袱。这就是做超级名模②的好处之一,你可以找到一个做超级名模的死党来和你配合完成女同性恋间的亲热镜头。)在爱抚的过程中,娇喘连连的劳蕾把同样喘息着的维罗妮卡身上那件价值连城的金蛇衣一段一段地剥下,每一段都被躲在厕所隔间外面的黑领带,从隔板下的空隙中悄悄拿出,再狸猫换太子地放回一个外形相似的赝品。这场以幽会为掩护的盗窃戏看似颇为荒诞,也缺乏可行性,然而这丝毫无损于它给观众带来的兴奋感(德·帕尔马已在影片《替身杀手》中已证明了被撩起的性欲有着超越理智的狂放节奏)。镜头在戏院的每一个角落切换,逐渐聚焦到那个雾气腾腾的洗手间小隔间里,快感与紧张一同疯长。此时的配乐是柔和版的拉威尔(Ravel)①的波雷罗舞曲,而片中节奏如脱缰野马般越来越快,仿佛等不及配乐渐强,就要直奔高潮。《蛇蝎美人》中这十五分钟的戏包括了许多戏剧元素,引诱、盗窃、欺骗以及惊险逃脱,能给影迷们带来绝对的满足。这个片断堪称经典,它是如此引人入胜,以至于你会想把片子暂停,倒带,再把这一段重看一遍。
   正如希区柯克拍《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拍《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以及佩德罗·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拍他早期的色情闹剧时一样,德·帕尔马在情节逻辑方面比较随意,肆意追随自己的邪恶的兴致。他把每一幕都拍得美轮美奂,带给影迷们视觉上的享受。用德·帕尔马的话说,《蛇蝎美人》是“一个镶嵌于梦境框架中的黑色故事”,她仿佛是一个脑中镶嵌有返航装置的金发女子,悄然无声地穿梭在街道上,出入于巴黎这座喷涂着游客和面目模糊人群的城市,整个过程漫长而又悄然无痕。这是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抽象概括,就如同伍迪?艾伦的曼哈顿。张贴在墙上或街旁小亭上的不再是来自世界各地喧嚣的广告和标志,而是对那个梦想的虚构,思想的诡计。整部电影是一幅详细、有趣的幻境画。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在片中饰演一个懊悔的狗仔队摄影记者,利用分屏技术,他从阳台上拍的照片被组合成了霍克尼②风格的拼贴画。德·帕尔马将摄影拼贴画和真实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劳蕾从她自己的照相机镜头中走出的幻觉。《蛇蝎美人》不同于一个精确冷漠、暗设视觉机关的赌盘的地方就在于罗闵·斯塔莫斯所彰显的没落欧洲孤芳自赏的气焰。她在每一幕中都占据支配地位,仿佛留连于她自己的私人公寓中一样。她果断精确的作风,阴郁而又有趣,除了她所扮演的角色中难缠的一面外,她有一种奇怪的讨人喜欢的吸引力。班德拉斯的摄影师和她在台球桌上做爱,他在她的身后,贴在她耳边喃喃细语地倾诉爱意,她回答道:“真甜蜜……很浪漫。”她那毫无语调的声音仿佛是个正在倒数秒数准备抽身离开的应召女郎,就如同芭芭拉·史坦威在《双重保险》中扮演的那样。劳蕾是个冷酷无情地利用他人的人--她很坏,真的很坏,坏透了——然而罗闵·斯塔莫斯带给这个举止阴沉人物一种宿命般多变的特质,从而具有了一种闪耀的光泽。这部电影中最具圣像意味的时刻是当劳蕾用丝质头巾将头发包起来,戴上一幅太阳眼镜来掩饰眼部的淤青的那一幕,她看起来像是个融合了葛丽丝?凯莉,杰奎琳·肯尼迪,奥黛莉?赫本和戴安娜王妃的气质,而造就出的献身女神般的封面女郎。然而,她眼角的淤青是假的。这个象征受害者的标志只是一场诡计,女性是《蛇蝎美人》最终的赢家,而这部电影堪称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女性电影。
  
   我仍然保存着波利娜·凯尔给我的一个装有对《魔女嘉丽》这部电影早期的一些影评的文件夹。重读这些影评,颇能看出些世道。反观当初,一个又一个著名评论家(除了凯尔自己还有弗兰克·瑞奇(Frank Rich)③外)对这部影片大肆鞭挞,然而谁曾想,如今《魔女嘉丽》已成为公认的流行经典,后来的《僵尸终结者》(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也是与这部影片一脉相承。而当时那些大泼冷水的影评人却统统对这部片子中的幽默、煽动力、形式设计以及对青少年焦虑心理的刻画视而不见。这些已经泛黄的剪报的空白处还有波利娜·凯尔批注,那些大大的感叹号无声地传达出她的呐喊,眼前这一切实在令她无法置信。这是我的预言:在未来的岁月里,布赖恩·德·帕尔马最出色的电影作品(《凶线》、《越战创伤》、《蛇蝎美人》、《狂怒》中最好的那部分,《情枭的黎明》(Carlito's Way)、《蛇眼》)将会和《魔女嘉丽》一样成为经典。法国人并不是总是错的。杰里·刘易斯是个天才。那个穿着狩猎服的家伙也是。
  
  注:
  ①bwana, 意为主人,老板,先生。主要用于东非,作为表示尊敬的称呼语。
  ②该片的背景是二战前的好莱坞黄金年代,讲述的是一艘载满电影界人士的游轮上发生的一起神秘的谋杀。
  ①美国六,七十年代著名暴力导演,曾导演影片《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1969)等。
  ①美国地产大王,已成为巨富的代名词。
  ②1697-1764,英国第一位获得世界声誉的画家、雕刻家。他的画用笔泼辣大胆,常具讽刺意味。
  ③the Lubitsch touch,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1892-1947),德国导演,他的喜剧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后代导演模仿的范本。"刘别谦式触动"被用于形容他在喜剧创作中所呈现的风格,葛瑞格·费勒(Greg S. Faller)曾这样概括这一风格:"'刘别谦式触动'很明显地是来自于典型默片的叙事手法:以插入对焦在某物件或小细节的画面作为戏剧的转折,并以表示慧黠、风趣或事实被揭露的诧异。"
  ①Bronx, 纽约市最北端的一区。
  ②1957年出品,导演埃尔默·伯恩斯坦(Elmer Bernstein)。
  ③港译《红场谍恋》。
  ①美国喜剧片导演。
  ①美国当代女评论家,女性主义作家。著有《性的神秘面貌》(Sexual Personae)等作品)
  ②影星罗闵·斯塔莫斯是名模出身。
  ①Maurice Ravel (1875-1937),浪漫乐派时期法国作曲家。
  ②指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英国当代波普艺术家,以摄影拼贴画著称。
  ③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