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珍视生命韵致的书写

作者:杨清发


  人来世间走一遭,打的是单程票,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对很多人来说,生命是没有过去与未来的,过去悄然的飞离,没留下一丝踪影,未来是藏在眼前却怎么也抓不到的那点光亮。于是,生命里不会有“那些鸟翅划过春天的痕迹”(《绥阳》)。飞翔那一刻是美妙的,可是雁过无痕,天空究竟能留下些什么呢?然而对于诗人来说,却能够用诗把飞翔的姿态留在生命的历程里。
  写诗,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记录。
  在这一卷诗中,更多的是对心路历程的记录,对生命韵致的书写。它们刻下了外部世界留在诗人灵魂中的脆弱、伤痛、欢喜与思考。有希望、憧憬与激情的灌注,也有失落、孤寂与伤感的纠缠。
  殷常青是人们已经熟悉的诗人了。他对生命的感悟不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巧的意象,含蓄却毫不晦涩的展示。《蕾》是生命中的希望,梦想与诗意之蕾,由一个个“粉红色的词”串联而成的诗,“把胸中新鲜的向往和爱情一点一点地掏出”。于是在诗中,理想变成愉快而活泼的飞跃,“这是春天扔出的石头,带着暧昧的叫喊/从树梢飞向树梢”;疼痛与脆弱变成了“大地的泪水”、“就要破裂”的“大地正在形成的水晶”。它们在诗魂中得以淘洗,最终成为“健康的孩子”、“一个小小的天使”。然而,新生却要承受那破蛹而出、脱离母体撕裂般的阵痛,所以在《水》中会“水在跑,我听到一阵化雪的疼痛”。这个“水”的意象,既是指生命之源,更代表了永不放弃的生命追寻。这“命运的水,那样冷”,却“发着光。它剧烈地跑动,要到远方去”。它“奔跑”、“毁灭”、“诞生”、最终“贡献出更漂亮的东西”。诗人在永不停息的追寻中,完成了自我生命的跃升。
  相对于殷常青的敏感和细腻,北野的视野就彰显出辽阔和大气。诗人对生命与生存环境的思考,足以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在《经过玉昆河的翠鸟》里,污秽的环境中的丑恶挤兑了美好,“肮脏的废物和霉变的腐尸” 让绿嘴翠鸟无处栖身,“经过玉昆河的翠鸟/在水面上无声地飞”。翠鸟的遭遇如此,作为世界主人公的人却同样在秋高气爽之日被无助失落的情绪所袭击。《香山红叶》中有在一个秋天里所感到的脆弱、渺小与不安,尽管面前的世界是“辽阔的光明顺着树顶向大地上铺展”,而诗人心里却是一片冰凉,捉不住一缕阳光,“而泪水流出眼眶,接近我脆弱的内心”。孤立无助的诗人“几乎被时光/揉成了一粒灰尘”。
  张大勇的《红蜻蜓》是一种温暖的情绪记忆。“红蜻蜓”这一特有的意象唤起了我们对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的回忆。诗里没用任何繁华的语句,朴素简单的语言营造出生命的活泼和明朗。红蜻蜓是童年快乐的象征,“你们燃烧、燃烧/我童年的快乐越来越烫”。《红蜻蜓》将我们拉回童年时光,使我们离那单纯、热烈的快乐越来越近。
  与张大勇进行反向抒情的张荫,以《深秋物语:秋菊》在我们心里唤起的不再是《红蜻蜓》那样的愉快与欢畅,而是被其中的情感失落后的悲伤所感染。诗中将“伫立清风中的女子”内心的感伤外化为秋天清瘦的菊花,营造出一个清冷而沉思的意境,使整个诗歌散发着一种持久而弥散的伤感惆怅情绪。
  这卷诗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以构思精巧、比喻新奇而具有哲理的小诗。它们是将诗美与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智慧凝结。张蓉的《渡口》从意象上说并不新奇,但是却因理性之美让我们感受到梦想永远在彼岸的惆怅与无可奈何;她的《花开》是对生命中那些无需理由的美丽绽放的哲理领悟。刘中华的两首短诗更以奇特的比喻及其蕴涵的深刻哲理见长。《云》是诗人奇思妙想的结果;《时光》中用点燃的绳子比喻时间不停息地匆匆流逝着,如灰的生命这一比喻则有一种对生命短暂易逝的遗憾惆怅。他用诗让我们再次体悟这一生命规律:时间永远持续着,生命却早晚会灰飞烟灭。麦莎的《此夜》让我想起冯至的《蛇》,可见其想象的特别。
  另外,浪行的《在周庄》于平常之中也见出一番新奇,让人感念从诗中溢出的幽雅气息与从容的语感。徐芳的《睡莲》淡雅的语言犹如盛开的睡莲般美丽。李山的《划破黑夜的意象》让我们看到生命对时光的超越。李尚晁的《大巫山散曲—二首》其艺术水准较高,个性也较鲜明。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一样的,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珍视这些生命韵致的书写。我们的生命需要诗歌的记录。这些诗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诗意,会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