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浮生旧梦说连环

作者:蔡小容




  阿睹何物乎
  
  他的画,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即使我当年还小,不懂得欣赏;即使他甘冒大忌,于成名之后换一个名字——他叫卢延光,又叫卢禺光,但他不署名都没关系,那画一看就是他的,无须署名。
  我小的时候,他也只三十多岁。他的线条,刚柔并济,人物造型高古典丽。但有些东西,是我小时候不太喜欢的,比如布局于他画面中的一些装饰性图案。我的小,是指十岁上下,心思单一,理解有限,不希望反映故事的画面中插入驳杂,我把它们视作干扰。他得等着我,等我长大,他依然在那里,而我豁然洞见,哑然惊艳。
  早年的图画都散失了,我买回了一本《长生殿》。翻开第一页就可见,卢延光有多出众。“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史称‘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他以为天下太平了,便纵情声色,日见昏庸。加上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祸乱已萌于无形。”三句话,一幅图,卢延光把一幅分解为三幅:中间的大块,是唐玄宗在歌舞升平的场面;其上的窄横幅,是装饰画风格的兵骑图;其下的窄横幅,是孤苦无告的乡民在匍匐拜日,祈求上苍,有民间舞蹈的效果。而“她跪在丹墀,莺声燕语;李隆基心花怒放,如醉如痴”,卢延光画成了两扇屏风,拼在一起:他在左上方,盘坐在圈椅中俯身;她在右下方拜伏,取一个婉转的姿势;余下的右上左下两块,他分别画了一枚圆形图章来补白:一龙,一凤。小小连环图,怎堪得如此考究、典雅!当年的卢延光若是志在连环图,那么他毫无疑问是此中翘楚;若他另有大志,那么我联想到海涅的话:“一个天才的笔往往超过他暂时的目标以外。”
  洪升的《长生殿》,“情感浓烈,想象丰富,情节动人,词采绮丽”,他的笔配得上那唐代的皇宫里,聚敛了一切最高华的物象来表达的,又不乏真情的爱情:李白的诗、李龟年的曲、仙宫一样的亭台楼阁、快马加鞭从海南运到长安的荔枝。再用一枝什么样的笔来把它绘成画?不能是凡品,还记得王扶林的《红楼梦》么,拍得如此难能可贵的精致,面世时还有人讥刺说是“郊区版的《红楼梦》”哩。站着说话不干事的人尽管逞弄轻薄口舌,可是其间确有一个道理在:无论怎样的具象,比起想象来总要差了几分,没差到农村去也还在郊区里。可是,卢延光的《长生殿》何止不在郊区,它也不在城市,它在云端!云想衣裳花想容,他明白,具体的美,再美也是有限的,因为突不破你感官的感受程度;唯有将它抽象化它才能升华,升至与你的想象齐平的高度。
  我一幅幅地看卢延光,看他如何在方寸之地安排格局,表现抽象,体现高段。他曾经一度,受成语“画龙点睛”的启发,尝试画人物不画眼珠,将它虚掉。眼珠,阿睹物也,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具象的,合乎空间逻辑的,为了这个空间逻辑,有关联的事物就得分离,你得先看此,再看彼,然后在头脑中把它们联系起来。但卢延光把它们合成,把有关联的事物摆成一个最美丽的组合。看这幅:“安禄山十分骁勇,一箭又射中了一只野鹿。众将士齐声呐喊,山鸣谷应。”安禄山,骑白马,马未必真是白马,只是不着色,纯粹线描而已,他张弓的姿势犹在,而箭已射出,他的斗篷飞扬于后。在他这一骑的下方,是一只中箭的鹿,仰身欲倒,鹿是黑色,世上当然没有黑色的鹿,这黑与白的对比,只是为了凸显空间关系,二者交叠形成的综合印象。画的下沿,是排列成一队的将士,手拉手,向上举起,组成一道花边,是这幅画的裙摆。多么高妙啊——你的眼睛看到的是物质的真相,他画出来的是美的真相。
  这个男人,我不知道他的内心美到何种程度。他画的杨玉环,娇怯不胜地靠在他造出来的牡丹花丛上。牡丹有那么高吗?牡丹靠得住吗?虚虚实实,他让画面成立。神仙妃子似的丽人高高在上,底下,比例小得多的唐玄宗坐着步辇,宫女们抬着他上朝。见了她,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杨贵妃与李隆基,金枝玉叶的日子里,每天干些什么。“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杨玉环的才华,就是做女人,她懂得怎样把女人做到极致。她谱曲,《霓裳羽衣》;她制翠盘,翩跹舞于其上。大乱来临时,她伴随左右,在哗变的危机中,虽然怕得瑟瑟颤抖,但见无路求生,便主动请死:“但愿陛下平安至蜀,妾虽死犹生。”她这才叫虽死犹生,她这样去死,足以让李隆基终生追思。她吓得瘫坐在地,卢延光的惜玉怜香的笔,安排了两个侍女一前一后抱紧她一同跌坐下去,她俩陪她一同落泪、心碎。
  卢延光说,他一直非常欣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美丽人格”,人的品格应当优美。他的画就在印证他的话,还有他的画上时而题写的蝇头小楷,如:“天地有正气……”
  
  赶考的罗伦
  
  《罗伦赶考》,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书生罗伦,进京赴试,途中他的小童捡到一只金镯。罗伦得知后,星夜备马,折返去寻失主。原来一家主妇洗脸时,金镯落入盆中,侍女不知,连水带镯一起泼掉。主妇找不到金镯,怀疑侍女偷去,拷打逼她招认;其夫得知此事,又疑心妻子有外遇,整日辱骂不休。主妇侍女有口难辩,各怀冤屈寻短见,幸好都被救下。纷纷攘攘之时,罗伦主仆赶到了。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画成连环画不过十来幅,不能出版,只能发表。而这十来幅,端的是惊才绝艳,竟然引起画界震动,引发趋之若鹜的模仿。可是,别说后来者难以模仿,连《罗伦赶考》的作者本人,后来也模仿不了自己了,更无法超越。它成了绝响,昙花一现,后无来者。
  行家的评论我并不懂得,“钉头鼠尾描”、“铁线描”,那是他们才看得出来的,我一样也不知,遑论二者的结合。还有所谓“灵动于智慧,放达于激情,酣畅于气脉,写兴象之意,求造境之美。大气冲盈,神逸象外,清丽婉绰,天然端雅,颇具‘逸格’之妙。高怀见物理,云壑畅精神”。——我得补补古文的课才能看懂这方家文字。我只觉得《罗伦赶考》是美的,不仅美极,内中还蕴蓄了无限情怀。它被最多地引用,也被我临摹过多次的,是这一幅:少妇端坐镜前,正往如云的发髻上插一支簪子。她是背对我们的,我们只见她衣香鬓影,身姿婀娜,左手腕上一只镯子,右手腕上无,既点明了“镯子已失”的事实,又刚好符合不对称的美。她身侧摆着一爿四扇屏,是一个大面积的隔断,它的右边,侍女正掀帘而入,脸盆夹在腋下,盆已空,镯子泼掉了而她不知。这幅画,妙的不仅是巧妙交代情节,更是它传达出的深闺美丽气息,这样的慵懒、闲逸、雅致,满画面都是:屏风上荷花出水、荷叶亭亭,竹躺椅上盘踞一只白猫、丢一柄团扇,帘子是密细的竹条,脸盆带了荷叶边,妆台的抽屉拉出了一半。还有那扇圆形的窗,窗外的芭蕉、杨柳,映得满室生春。这定格的画面如此美丽,让我们浑然忘却其后的些许——这不露面目的丽人,衣衫的线条柔婉如斯,像水纹,像云朵,像荷的叶,像柳的条,可是她回过身来,会拷打侍女吗?会悬梁自缢吗?不——那是以后的事,这一瞬间没有。此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画《罗伦赶考》时,那个叫高云的年轻人才二十六七岁,刚从艺术学院毕业。他学画,是在插队的时节,由于白天要劳动,他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练习画画,苏北的冬天特别干冷,他的手因此而被冻坏。后来……他就考上了艺术学院吧。就仿佛赶考的罗伦。真的,他很像他,情怀上,他们都处于那种最初的素心的阶段,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有一点茫然,然而坚定,踏踏实实做着事,相信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天道酬勤,也酬义,酬答那些默默用功的、诚实的人。高云后来获得了无数的奖。初出茅庐的《罗伦赶考》获的是全国美展金奖。他获得的全国美展奖是最多的:一银、两铜、特别奖,还有全国邮票设计评奖最高奖、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可是他后来做官去了,不画画了,据说他“搞管理比画画还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