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边看边记

作者:蒋子龙




  脚跟之谜
  
  在世界一片叫好声中,北京奥运正如火如荼、凯歌高奏,于2008年8月18日这样一个三个“8”的日子,发生了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刘翔退出比赛。这是一个让人只要谈到北京奥运,就无法回避的事件。
  当时鸟巢里有近10万人正拼命为刘翔呐喊加油,有点傻了,举国一片惊诧。可见大家对刘翔的喜爱。喜爱和期望得过了头,就会忽略在这之前的许多未雨绸缪的铺垫。比如,大约在半年前,媒体便告诉国人刘翔受伤了,并放弃了国际上的一两场比赛。于是他的脚跟就成了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悬念,一会儿说好了,一会儿又说复发了,这根线一直 着中国人的神经,就是不让你放松。直到奥运会进行到第十天,该他上场了。
  再有,北京奥运开幕前夕,媒体传出刘翔竞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并说以他的名气十有八九会成功,任期8年。只要他成了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在国内的体育部门还愁谋不到个一官半职吗?以后定会仕途畅达,前途似锦。运动员在鼎盛时期就着手规划自己的归宿,是聪明之举,在情理之中,不仅可以理解,还应该支持。问题是一个想着110米栏之外事情的人,怎么能全力以赴地备战奥运大赛呢?
  第三,近几个月来刘翔的广告铺天盖地,直到奥运开幕刘翔还在为各种产品大步跨栏。由他代言的一家牛奶广告里竟然有这样的话:“有我,中国强!”可真是霸气十足。一个想在奥运会上重新创造辉煌的运动员以及他的教练,会允许商家在大赛前这样使用自己吗?不仅自己静不下心来,也让喜欢他的人替他担着一份心。只有一种解释说得通,如果北京奥运会上拿不了金牌,今后将不会再有这么多商家找自己做广告了,趁着现在还有广告效应,何乐而不为?
  第四,不久前记者采访刘翔,一向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有霸气的运动员,却说了几句像是萌生退意的泄气话:“跨栏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不跨栏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生活还会继续。”
  这是他个人的心态,再说说国际上的情势。刘翔是世界冠军,他还能不能当冠军取决于世界110米栏界的形势。去年从古巴冒出一个愣小子,不足20岁,名叫罗伯斯,冤家路窄也主攻110米栏,两个月前刚刚打破了由刘翔保持的世界纪录,憋足了劲要跟刘翔一较高低。偏偏有他参加的比赛刘翔全都放弃了,于是这个愣小子便扬言:“就是要在北京打败刘翔。”他到北京后又状态奇佳,在小组赛中戴着个墨镜,欢蹦乱跳地就跑了个第一。
  形势摆在这儿,即便刘翔脚跟没有伤,胜罗伯斯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何况他就是有伤,使这场大赛的结果已没有任何悬念,对刘翔来说就是一个怎样选择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设身处地想想,假若自己是刘翔,会怎么选择呢?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逞一时之勇,拼力一搏,宁叫人打死也不被人吓死。其结果可以想见,不仅输了比赛,让国人失望、遗憾,甚至会遭到诸多指责、埋怨乃至唾骂。这并非危言耸听,是有前车之鉴的。那么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退出比赛。任何比赛运动员都有权弃权。因伤退出比赛虽然也会令国人失望、遗憾,却不会遭指责、埋怨和唾骂。谁也不愿意有伤,有伤上不了场有什么办法?
  权衡之后,退出比赛是上策。剩下的就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刻退出了。刘翔的运气太好了,在他的前面,同样也是第二跑道,一位美国选手在跨了两个栏之后,因腿脚扭伤放弃比赛,跪在地上又是抱头,又是捶打跑道!这简直就是在启发和提醒刘翔,并为他退出比赛铺了个台阶:美国人可以退出,我为什么就不能退出?只是他仍有霸气,退出时颇为轻率,面对10万看客没有任何表示便抽身而去。所以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问他的教练孙海平:“刘翔回去后有没有眼泪?”这一问倒把孙教练弄得登时泣不成声……
  刘翔是无可指责的,退出比赛是他的权利,无论是多么重大的比赛,也无论他伤轻伤重。至于国人的心气和企盼,不能让他负责。或许正是他退出比赛的方式略嫌简单了一点,才给这届奥运会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花絮,甚至会成为悬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将津津有味地谈论“刘翔的脚跟之谜”,说不定会成为奥运史上一个著名之谜。
  同时,刘翔的“退赛事件”也会让国人思考许多事情:运动员的荣誉和责任、运动员和国民的关系、体育的本质以及制度……
  
  参差不齐的无冕之王
  
  奥运会上最活跃、出镜最多的是什么人?不是运动员、教练员,他们只在跟自己有关的比赛场地上露面,赛完便走。在奥运赛场上的每个角落、每场比赛以及每个时刻都少不了的人是记者。能让全球40亿电视观众看上北京奥运的实况转播,全仰仗他们,奥运会办得空前盛大,也完全要靠媒体的能量。因此,过去一直被视作“体育盛事”的奥运会,如今被国际媒体一致称为“世界最大的媒体盛事”。
  体育记者自然就成了奥运赛场上的“无冕之王”。运动员无论是输了还是赢了,都要先过他们这一关。杜丽射飞了首金,对记者的追问无言以对,一回到更衣间便放声痛哭。就连她的痛哭也逃脱不了记者的镜头,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她的眼泪。观众无论喜欢不喜欢,都得忍受着记者的表演,看着他们用各种各样的问题纠缠运动员。
  赛场上的运动员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赛场上的记者大致也可以分出这么几类:
  诱导型。14岁的游泳小将李玄旭,在400米混合泳决赛时得了第八名,一上岸记者就盯上了她:你换了新泳衣?是不是不适应?看着你不太舒服?小姑娘赶紧随声附和地说:有点紧。泳衣有松的吗?记者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呀?你又不是她,怎知她的泳衣不舒服?是想给小姑娘得的“第八”找个台阶?
  咄咄逼人型。其实李玄旭能得第八名已经不错了,却被记者逼到了墙角:你比昨天的预赛还慢了6秒,为什么?小姑娘被逼问得吭哧憋嘟,什么都答不上来。记者先生你就不怕吓着人家孩子?这时候她的教练都不会这样责备她。当下的记者有个心结,老想表现得有才气,显示自己的多才多艺,难免锋芒外露,气势凌人。
  考问型。陈燮霞夺冠后,记者当着她的教练问道:你对没有来参加奥运会的战友有什么想法?想对他们说点什么?陈燮霞一下子被问傻了,不知该怎么回答,也不明白记者突然提出这么怪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可她到底是奥运举重冠军,不知怎么回答就不答,经得住重压,硬是看着记者一声不吭。这才叫“无招胜有招”,最后是出题考她的记者感到了尴尬。
  哪壶不开提哪壶型。杜丽上场前记者问她:你肩负着为中国军团摘得第一块金牌的重任,我们又是东道国,观众这么多,对你希望这么大,都在为你喊加油,你是不是压力很大?杜丽说没有,人越多热情越高我越高兴。我一听就坏了,她没敢说真话,可见她压力大得害怕承认有压力了。她们射击队教练王义夫就多次教导她们要警惕“主场灾祸”,积他参加了四届奥运会的经验,把“主场”和“灾祸”联系到一块:“主场作战对其他项目来说也许是个优势,但在射击界把它称为主场灾祸,母语干扰和主场压力是最难排除的障碍。”
  没话搭话型。郭晶晶、吴敏霞毫无悬念地蝉联三米板冠军,记者拦住了问道:你们对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满意吗?她们刚拿了奥运金牌,是英雄,你想叫她们假谦虚地说对自己不满意?还是要让她们向全世界表演出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应付差事型。8月10日郭文 摘得了一块弥足珍贵的射击金牌,记者迎上来问:你能有今天的成绩,也多亏在你后边有很多人给予帮助,这时候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真是千年一问哪!自从有中国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那天起,可能就接受这样的询问。一个枪法神奇又很有个性的姑娘,却不得不应付几句套话。就这样,本来是一些很可爱的奥运冠军,却被记者们问成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