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议“明星化”

作者:何满子




  明星,从字义说是天际光度很强的星辰,很耀眼,时语叫做“抢眼球”。施之于形容人物,最早大概是对好莱坞电影中广受观众追捧的演员的称唤。从“电影明星”泛滥开来,于是有“舞星”“歌星”(注意:专指那些扭屁股的流俗歌手,正规的声乐艺术家从未见有被称作“歌星”的)、“笑星”(注意,仅限于指那些耍贫嘴的“脱口秀”之类的搞笑角色,比如,幽默大师卓别林从未见有人称之为“笑星”的),等等。此后又从娱乐园延伸出来,施之于观众如潮的体育竞技项目,如“球星”之类。要而言之,明星就是“大众情人”。
  有了明星,就相应滋生了追星一族。有追某类星的,有单追某一星的,网上语言叫做“粉丝”。追星族大都是随队起哄,有的甚至所追何来,对象的究竟也不甚了了,凑个热闹并使世界也更为热闹。粉丝们的各派之间还党同伐异,相互争斗攻讦,世界因此而显得更不寂寞,说好听点是文化愈显繁荣,说难听点是都在庸人自扰,制造大堆泡沫。
  过去,在学术界或文艺界,拼命争取作“大众情人”的现象是少见的,至少不成为风气。纵或不时也有些轻材小慧之徒,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变着法儿想出头露面,乃至也能暂时得逞,但这种做派为敬业的正派文人所鄙,也为舆论所不许。认真治学的人讲求宁耐寂寞,甘坐冷板凳,而不愿侥幸求取虚誉。名为实之宾,时光终会证明那些名不副实的空壳才子即使曾火红一时,终将成为泡沫人物,只弄到一时的风光而已。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已故周振甫先生向我讲过的钱钟书先生的几句话:“默存先生多次向我讲过:读书人最易为虚荣所误,但也不必为这样的人可惜,他们肚子里也就只有这点营造虚荣的有限货色。”这当然不是钱或周告诉我的原话,但大意不会错。
  求虚荣,就是想当“大众情人”,也就是“明星化”,这看来已是当今文化市场里群起而竞求之的普遍心态。不仅市面上风行,如造商品的品牌;传媒(特别是电视荧屏上)竞造明星,而且蔓延及高等学府,连莘莘学子也认同“明星化”。最近上海一家报纸刊出的报道,就有经过某大学的民调,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赞成“教授明星化”。可知“明星化”不仅已成风尚,而且已具有舆论基础。
  这对民族文化的前途是祸呢还是福?是促使其厚实还是推向日益浮薄呢?难道如今信息时代,一切都可以加速、超速,如比尔•盖茨瞬息间就在世界财富排行榜上名列首席,真不敢妄断。但是,观照世界史,不论哪个文化领域的巨人和其卓越成就,莎士比亚、牛顿、歌德、马克思、爱因斯坦……只要你数得出来的文化巨人,没有一个是由“明星化”打造出来的。“明星化”只能催生一些浮薄的、时尚的、卖现钱的货色。
  “明星化”之风可长否,值得深思。但可以料定的是,干得有滋有味的业者和主管其事者是不会深思的。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