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传统”招惹了谁?

作者:高 深




  老张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冒出来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经常“光顾”国家级刊物,多次获奖,有的作品还译成外文,介绍到欧美好几个国家。可是,近几年老张的写作背了运,一连几个中短篇小说,统统吃了“闭门羹”。他对编辑部“毙”稿子,一向保持缄默。但“毙”多了,总有忍不住的时候,就想知道稿子被“毙”的原因。他豁出了100元电话费,一连给几个刊物挂了长途,寻问:“拙作有什么毛病?”编辑们好像开会统一过认识似的,给老张的回答大同小异,几乎措词都一样。
  “你的小说写得不错,人物挺有性格,只是手法传统了些。”
  “你的小说写得挺好,故事也很感人,就是太传统了。”
  “传统”属于文学写作中哪一类弊病?“传统”也是“毙稿子”的理由吗?老张放下电话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传统”一词,在权威辞书里是这样解释的:“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举例:“1: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2:传统剧目。”这里对“传统”没有丝毫贬意。“世代相传”,说明“资深”,并没有派它什么不是。一般说“传统”总是跟“优良”搭配;“具有特点”,说的是非同一般,往往与特色、独树一帜相结合。坏毛病、不良习惯,跟“传统”搭不上界,倒是常与“衣钵”或“劣根性”连在一起。
  “你的小说写得太传统了。”这几乎成了拒绝稿件的最省事的理由。小说写得时尚,自然也好。但是什么样子才算“时尚”?不讲章法,让人看不懂才时尚?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才时尚?专写男人女人那点事儿,乃至大写特写“下半身”才时尚?对话粗鲁、甚至下流才时尚?长句子才时尚?语言非生活化、非性格化才时尚?时尚也得有个底线吧!我没见过哪位理论家或编辑家撰写过这方面的文论,不得而知。想作家老张也不得而知。
  文无定法。谁敢站出来说:小说只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只能时尚,不能传统。
  写法、手法,都是写小说的一种形式,与内容有关系,却关系不到作品的命运。《红楼梦》够传统了吧,谁若能把当代故事写得像《红楼梦》那么精致,那么细腻,那么深刻,那么生动,那么栩栩如生,却又仅仅因为它的形式“传统”而遭拒绝吗?“茅台酒”有口皆碑,谁也不会因为“茅台”倒在“二锅头”的瓶子里,而否认酒的质量。何况,酒瓶确有优劣之别,而“时尚”与“传统”的本身,却没有高下之分。
  记得昆德拉谈过好小说必备的3个层次:1是结构一个故事;2是叙述一个故事;3是思考一个故事。契诃夫说:“小说的首要魅力就是朴素和诚恳。”巴尔扎克说:“一部小说,头一个条件就是引起兴趣。”郁达夫说:“小说要热情来做血肉的。”沙汀说:“写小说也就是写社会。”端木蕻良说:“小说总是一种心灵的倾诉。”这里谁也不曾谈到,小说必须写得“时尚”,或必须写得“传统”。难道小说不是既可以写得“时尚”,也可以写得“传统”吗?
  我以为,不论你怎么说,小说必须写得好看。好看的条件很多,首先要有人物有故事,语言有味道,叙述有个性。当今文学期刊发行量很少,好多人宁肯读散文也不读小说。这与小说写得“传统”或“时尚”没有多大关系,是其他方面出了毛病。如有的小说文字很讲究,挺有文采,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有血有肉的人物。有的小说只写身边的家务琐事,男女偷情,完全脱离社会生活,与时代隔膜,与大众相背,让人读了有隔世之感。有的小说虽也写了一群人、一堆事,但缺乏情感力量,没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视角,也就发不出作家自己的声音。有的小说写得很细致,很生活,很动情,就是缺少一点心灵之光的照耀。有的小说或惊险刺激,或恐怖唬人,或悬念叠起,但只有热闹,只有刀光剑影,没有思考。读者选择小说,不曾以“时尚”或“传统”为取舍原则,我敢断言,再过100年,“红楼”、“三国”、“西游”,仍然会有大量热心的读者。
  “传统”无过失,也没招惹谁,编辑家们用不着总拿“传统”说事,以此给刊物划小圈子,也不要把“传统;老朽”的帽子一律扣在上了些年岁的作家头上。作家老张不必“一头雾水”,全国上百家文艺期刊,总有不那么仇恨“传统”的,你就再破费几个邮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