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我的书只出版一本

作者:李霁宇




  断续几年,一部长篇终于完成。前些天,家乡的文艺出版社社长金平先生带三人专程来昆明谈书稿,诸多事宜顺畅,唯印数费斟酌,说到最后说到印数。我突地冒出一句话:印一本怎样?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文,说我将来出书就印它一本,这就成了海内外的绝本、孤本,岂不快哉!
  谁都知道如今书市的行情。每年一千部以上长篇的规模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是名家或畅销书作家,是不愁印数的。可是谁认识你李霁宇呢?几年前我的长篇《壁虎村》被盗版,就是顺带盗了陈忠实的大名。于是我就干脆冒出个反其道的怪想法:在版权页的印数上,赫然印上俩字:1册。
  这不是用电脑自己打印的书,是有版权页、有图书在编号的本版书呢。
  说到印数,这里有规律和讲究的。全国几百个城市和几千个县,几乎都有图书馆,全国几万个单位(包括高校及各类学校)也多有图书馆或资料室,这个购书藏书的基数大约近10万。一本好书、或者畅销书的发行量按这个基数的1/5计算就在1万到3万册之间。这里没有计算读者个人的购书,一些畅销书作家有自己的读者群,这个数字可大可小,大的可达数万以上。因此发行量好的书,可达10万册以上。加上全国上万家书店的图书保有量,一本书是可以印刷几十万上百万的。(顺带说一句,印数和发行量是不等同的,有许多书还积压在库房和书店里。印出来了,可是并没有卖出去。)
  一般的作者运气就没这么好了。道理很简单:你不知名,过去没有出过畅销书,人家不知道你,天知道你写得如何?图书馆资料室肯定是不购买的,新华书店进书只会象征性地进那么几十本试试。如果全国轰动,书商、书店就会向出版社要订数。如果不轰动,它卖完那几十本后绝不会再去追加订数。这样,一部长篇的发行量,通常只能发行几千册。书的读者同歌星的歌迷有相似之处,全国就那么几十个走红的歌星,你唱得再好,没人捧你崇拜你,你就永远挤不进“星”的行列。
  我那本《壁虎村》盗版几万册。而正版书印了9千,卖完了,托人在各地书店都买不到,我想赠书送人却买不到书,我只好找出版社,出版社一查,说还有20本,我寄了钱去说全要了,那边又说电脑出错,查了库房一本也没有了,退了书款,说,你找3000订数来我们出第二版。天哪,我哪有本事去找3000订数!无法可想,我后来千方百计才从网上购了3本,此事弄得我十分尴尬。前车之鉴,所以我才冒出这个只印一本的怪想法来。
  一本书只出版一本又会怎样呢?
  设想一下挺有意思。我算了一下成本,一部长篇只印一册,管理费、编辑、印刷、出版的成本3万元够了罢。我自己出3万元不就拥有了这天下的孤本?
  真要这样,就是书界的奇闻,媒体焉能不炒作?有了这个由头,炒起来更有文章可做,各种报纸一炒,人们就要问: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就只出一本呢?盗版的书商也要趁势而进,可是无法盗,书只有一本,纵有电子扫描等先进技术,可是见不到书——书在作者我一个人的手上。这个悬念就把胃口吊大了。国家相关的图书馆要不要收藏一本天下只有一本的绝本呢?不是非法书,是正版书哩。我会答应他们:以后绝对赠书,不要钱。
  除了报纸,刊物当然也要跟进。那就选那么几家刊物,选载部分章节,一家选那么三五万字,有5家刊物,就是20万字,有10家(不排除众多的小刊物)就是40万字,我当了35年文学编辑和主编,这点关系还是有把握的。如果我再提供一个故事梗概或是缩写本,给10来个报纸,按每千字50元的最低标准,收回3万元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小报要炒作,我还可弄个通稿到处撒,小账不可细算,这笔稿费就超出3万之外了,何况沿海一带的报纸稿费多是千字100元以上呢。
  媒体是铺天盖地的,闹腾得差不多了,看准火候就可以第二次印刷了,(或者稍加改动出第二版)起印数当然会是1——若干万。这不,发行量一下就上去了!因为炒作在先,铺垫在前,都要去买一本来看看,估计销售量还会飘红哩。
  当然,如果书真的还不错,书评接着跟进,接着有采访之类的电视传媒介入……
  还有,我这部书全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既然是第一人称,就不能全知全能,因此所有人物故事的线索都秘密地在文本背后运行,书名副题又叫“一个家族的密码”,要解开这些密码,会有文本以外的多种可能性和随机性,这些文章也是可以继续做的。
  我把上述这个想法一说,金平数人都笑了,说:你倒是有想象力,也有创意,可是我们都不敢冒这个险,这可不是写小说,还是起印5000吧,这已经需要我们卖力推销了。
  现实的道理前面我已说了。我只有认输。看来是赚不到钱了,可能还要赔钱,因为版税同几年的辛苦不等值。谁叫长篇这么不景气呢?
  写到这里,发觉本文像是一篇广告。有这么做广告的吗?好像没有过。那么就此打住,接下来还有一句套话是:有书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