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他何以名列榜首

作者:高 深




  有人说,2005年是中国文坛的“红楼梦”年。
  提起《红楼梦》这部不朽名著,我总是心怀敬意地想到它的作者曹雪芹。一位文学期刊的朋友对我说,如果在古今作家中搞个“特殊贡献排行榜”,毋庸置疑,曹雪芹先生当名列榜首。不论从哪个方面讲贡献,都无人能与“红楼一梦”的曹老先生相提并论。
  有人作过粗略的归纳,曹雪芹大体在四个方面做出过特殊贡献:
  第一,文学方面,长篇小说《红楼梦》为我国文学画廊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尤三姐,乃至寥寥几笔勾勒的刘姥姥、焦大等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一部高度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世界级文学巨著。
  第二,拓宽了文化产业,《红楼梦》一书问世后,特别是经过“现代思维”深入挖掘以后,对打造文化产业链,繁荣出版、影视事业,扩展旅游观光景点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三,热闹了学术研究,每年都成全许多“红学”学术会议,造就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使“红学”人才辈出,保障了各级“红学”研究机构的生存和雨后春笋般的发展,灌溉了不下三位数的各级“红学”会刊。
  第四,开阔了职场空间,扩大了就业面。
  一部《红楼梦》使国内外若干出版商生意兴隆,经久不衰。据业内人士披露,全世界已出版的《红楼梦》或《石头记》多达几十个版本,发行总册数过亿,累计产值超过十几亿人民币。与文本齐头并进的是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红学”著作和论文,据统计,每年都有二百到三百本“红学”问世,并有四五百篇论文发表于各大报刊和高等院校的学术载体(这个统计数字很不完全,极为保守),这些著作与论文成全了无数个研讨会议,满足了成千上万人评定职称、晋职升级的需求。
  以120回的《红楼梦》小说为母本,衍生出的各种地方戏曲和影视数不胜数,其中以央视投资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为影响最大,受众最广,获益最多,该剧投资不足500万元人民币,但意想不到的巨额回报让许多业内人士眼热心跳。因此重排该片的呼声此起彼伏,且有如《红楼丫头》《红楼梦人物系列》等电视剧也在紧锣密鼓地操作之中。一处处《红楼梦》拍摄景地又派生出一个个“大观园”、“红楼影视城”等旅游景点,于是“红楼之旅”应运而生,并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和丰厚效益。据悉,为适应“红楼戏剧”大量演职人员的需求,有投资人已启动投资,“红楼影视艺术学院”进入了筹创阶段。不甘落后的“教育”也挤进了“红楼”这条生财的快车道。
  “红学”是一座“宝库”,这座“宝库”成了一代又一代探宝者、淘金人取之不尽、挖之不绝的金山银山。作为一部不朽之作,《红楼梦》确实具有不断深化开掘的艺术魅力。但是人们可以到“红学”里汲取美学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却不可把“红学”当作狩猎场或摇钱树。实际上,这部大书已成为某些“啃红族”混迹文坛的最后一根稻草。近年来,曹雪芹的祖籍、出生地、居住地,成了“红学”关注和争论的一大热点,研讨不断、论文层出,几个地方争得相持不下。地方上要靠真凭实据去争,就得拉上诸多专家学者,扯大旗当虎皮。一些索引派、猜谜派还在非学术空间作了若干不顾常识、不择手段、不负责任,且弥漫着低俗化、粗俗化的“研究”,以此不断激活“红学”的生命力及卖点。也有一些人打着“学术”旗号染指炒作,深挖出“红楼宴”、“红楼酒”、“红楼会”、“红楼女”、“红楼酒令”等多种领域,大做文章。甚至挖空心思地翻拣出林黛玉的“红楼手帕”、“红楼腰带”等奇特的研究课题。“啃红族”们乐于“翻箱倒柜”,善于“捡鸡毛凑掸子”,看来曹先生的这部《红楼梦》,注定将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无穷尽地“研究”下去了。
  综上所述,一部“红楼”究竟养活了多少出版商?养活了多少红学家?这些红学家又雄壮了多少“红学”研究机构?活跃了多少编剧、导演、演员?养活了多少旅游景点?……所以有人断言,曹雪芹给后人作出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文学本身,最杰出的贡献在于给后人创造了无止境的就业机会,乃至给专家、学者、教授们开辟了晋职升级的无限空间。这或许是曹老先生当初始料不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