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口碑刍议

作者:何满子




  若干年前,报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曾就某次电影评奖抒感。他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话甚隽特,是以今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中,为了纪念电影百年与谢晋对谈时,这句名言又在荧屏上多次重复。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话确实干脆明快,但只说对了一半。
  对于电影评奖乃至各种文艺作品的评奖,先不说评委们的眼光是否够水平,是否能真正鉴别货真价实的佳作,能不被骗骗盲试官的劣作所蒙混;仅就当前颓败的社会风气,黑箱操作,拿好处费,哥们卖交情,以及有资格人士努一努嘴,诸如此类花样繁多的情况下,评出来的奖能公平合理洽孚众望么?因此,上头叫好,下头不叫座,受众不买你的账。所以,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但是,另一面说,风行,畅销,群众对之舔嘴咂舌的东西全是好玩意儿么?须知关键在于,口碑要看是哪些人的口碑。“黄钟毁弃,瓦釜齐鸣”,屈子所叹;“阳五《伴侣》,世以为贤”,《北史》所讥。就以电影市场的行情为例,在大群大群(对不起!)愚众的口碑里,金庸的那些胡编滥造专门迎合廉价趣味的武侠片无疑是精品了。当然,也有人鄙恶这种摇头丸文化,但绝对是少数。譬如,网上就有一位妙人对《笑傲江湖》贴出评语:“这种片子完全是上海话说的‘捣糨糊’,《笑傲江湖》应该称它为《笑熬糨糊》!”可惜这样头脑清醒的口碑毕竟是凤毛麟角。
  观众踊跃、自然也就验证了口碑极佳的,还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鼓吹清王朝“精神复辟”的辫子皇帝片,但那是一些什么样的玩意儿呢?说我顽固也好,不是东西也好,我是从来不看这类东西的,但曾被迫看过一集《康熙王朝》,挨受了几十分钟的肉体的痛苦,总算领教了。清初人的谈吐里满口的现代词汇,人物举止的非历史化这些毛病不必提了,编剧、导演、演员连角色规定的基本知识也不具备,连《清史稿》和《清史大纲》这类起码的史料也懒得去翻一翻,演太皇太后的女演员居然自称“我孝庄”如何如何,须知“孝庄”这个徽号是她死后多年才由雍正帝给追加的,她竟然未卜先知地会知道她的儿孙将给她加上这样的徽号,岂非天下奇谈?这和“明版《康熙字典》”的笑话可以并入《笑林广记》。
  再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片子的题名就是不通的。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得,不论中外,“王朝”一词是指一个家族建立的统治的全过程,从未有把哪一代的皇帝称作某某“王朝”的。比如,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是指1613年迈克尔·罗曼诺夫建立王权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把尼古拉第二废黜枪杀为止的整个时期,从没有人称“彼得王朝”、“叶卡特琳娜王朝”、“尼古拉王朝”的。中国也只说李家的“唐王朝”、朱家的“明王朝”,从未有人称李世民御世时为“太宗王朝”、李隆基御世时称“玄宗王朝”的。清朝当然也只能称“清王朝”或“爱新觉罗王朝”,把康熙、雍正称作“王朝”是创造性发明。这种发明,用上海话只能说“谢谢一家门”。
  这样的“口碑”能比金杯银杯好到哪里去么?恐怕更糟。
  文学艺术作品最权威的评定者应该是观众和读者,也即是“口碑”,这不错。但必须说,必须是真正有鉴别能力的口碑。尤其在当今盛行炒作,盛行追星,盛行起哄的年代,口碑的本身首先要鉴别一下,看是哪种人的口碑。
  电影评奖里有一种让观众投票,谁得的票最多就给谁发奖的操作法,那就是道地的口碑主义了。但我不大相信凭票得奖法选出来的片子真能保证艺术质量,顶多只能标示其上座率即票房价值罢了。如照此办理,则评选小说奖什么的只消照畅销书排行榜发奖就得了。那不用说,金庸、琼瑶便是无上佳品了。
  用这种办法选时装模特也许能行。
  2005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