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

作者:韩石山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俐(左为竖心旁)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阿Q正传》,收入课本是节选。没有严谨,也没有深沉,以幽默甚至轻慢的笔调出之,不经意间便写成了这么一篇名作。但它极不宜收入课本,作中学生的教材。它写的是一个农村的流氓,调戏妇女,偷人财物,既麻木不仁,又冥顽不灵,说是怎样的深刻,怕都是评论者的附会,难说就是阅读者的体味。这样的小说,从情操上说,无熏染之必要,从技巧上说,无师法之可能,仅仅因为是鲁迅的名作,便入选中学课本,实在没什么道理可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篇写旧时私塾学童生活,天真未凿,趣味天成,最宜入选中学课本。《藤野先生》,平常。若是从敦睦中日邦交出发,选它还说得过去。《阿长与<山海经>》,写一个丑妇人的颟顸与仁慈,毫无美感可言。作者对这位儿时保姆,是怀念的,但这怀念中有鄙弃的成分,显得很不厚道。最不应当入选的是,此篇中有一段话,对妇女是人格的谩侮,对少年是心灵的戕害。且看下面这段文字:“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样污秽的文字,你让教员在课堂上当着那些少男少女怎么讲?勉强讲了,你让那些少男们对他们的少女同学发生怎样的感想?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要说,那些将这篇文章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人,其无儿女乎?《纪念刘和珍君》,古文句式太多,骂詈语太多。仅仅“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一句话,也不应当入选中学课本。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是一篇好文章。《“友邦惊诧”论》,作为鲁迅的杂文,这篇不是很好的,要选杂文,也不该是这篇。全篇正文不足千字,全是激愤之语,时有谩骂的句子,乃这类文章之大忌。如: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摆什么“惊诧”的臭面孔呢?鲁迅的这类杂文,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的文风,至“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批判文章达到顶峰。中学生要学讲道理的文章,即便是批判,也要走分析、说理的路子,不能走这种通篇斥责甚至谩骂的路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拿来主义》,想来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汲取外国的先进经验,才入选中学课本的。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应当选新文化运动中,那些真正对西方先进文化有理解、有研究的人的文章。选这两篇文章,未见得高明。
  其它的就不说了。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中学课本上选鲁迅的文章是应当的,只是不应当选这么多,更不应当选那些不宜入选的作品。要叫我说,中学六年,初中选两篇,高中选两篇,就行了。就现有篇目,初中可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高中可选《祝福》、《为了忘却的纪念》。顶多再选一两篇充分说理的杂文。像现在这样一选就是十几篇,是没有道理的,荒唐可笑的。把鲁迅当一个正常的作家看待,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作家,有这么一种写法就够了。绝不能采取现在这种“漫灌式”的办法,强迫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观念,接受鲁迅的文章笔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