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文学的高度有多高

作者:郝 雨




  在上海召开的一位作家的作品讨论会上,我做了一个比较简短的发言,谈这位作家的“下一个高度”。由于时间关系以及一些别的方面的原因,我的那个发言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我的全部意思,以至当场引起了一些与会者的误解和争论。为了把问题充分表达清楚,也进一步把当时不便说出的话讲明白,尤其是这些没有说出的话实际上并不只是针对这位作家而言的,所以,我觉得很有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发挥的必要。
  我所以要预先提问该作家的下一个高度是什么?前提是为其创作总结了已经达到的三个高度。已经达到的高度也许是容易说清楚的,而要说清楚“下一个”的问题,当然就不怎么讨巧了。谁能说得清楚以后的事情呢?于是我就只好勉强说说如何达到下一个高度的问题。因此也就牵出了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话题。
  对于已经连续走过了几个高度之后的作家来说,要进一步走向下一个高度应该说是有了更大的难度的。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作家的下一个作品并不等于下一个高度。这是许多作家都经历过的。这也是我之所以要讲这样一个题目的重要原因。
  也许我这人天生就有一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甚至幻想空想的天性。近年来我总是在私下胡乱琢磨,21世纪实在应该是文坛上大师诞生的世纪,或者把口气再放小一些——也就是这个世纪起码应该会有能够体现世纪高度的传世精品被创造出来。还是把话再说大一点吧,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纪无疑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世纪,而已经有那么多政治伟人以及经济界的大鳄都脱颖而出、扶摇直上了,我们的文学领域难道能够一直就这么寂静下去吗?
  然而经典也好,精品也好,自然应该是在磨难中降生的。我们当然也不需要用那些已经被嚼烂了的例子——那些用来哄小学生用功作文的故事来说话——或者什么“批阅十载……”,或者什么“30年磨一书”,或者什么“十易其稿”之类大话来证明创造精品有多么艰难。可还是得把话说回来,真正经得起历史筛选的经典之作的出世,要真没那么点本钱和功夫还不行。
  所以我在讨论会上就提出,不管你的下一个高度究竟有多高,自觉地沉淀和修炼,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而就近年来我国作家的总体状况来看,我们最不缺少的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心态浮躁。许多作家的“创作”都完全降格为“写作”甚至“码字”,更甚而为了某些现实的和实际的利益只求快速和高产。这几年,一些知名作家为什么要一年出一部长篇小说呢?无论从作家本人的知名度、文坛以及社会地位还是实际的经济利益方面来考虑,还是从社会以及读者对文学的需求方面来考虑,这样的产出速度都是不那么紧要的。我们的这些已经可以称之为准大师级的作家们,为什么就不能沉下心思,摒弃俗念,真正用力地磨一磨自己的作品呢?他们这一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出产,不但没有做到一部比一部更好,相反却是一部不如一部好。比如,贾平凹自《废都》以后,那么多长篇,有能够超越《废都》的吗?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那么,像这样的成熟作家们都在急匆匆地赶制下一部,如何能更精细地去锤炼一个能够确实超越自己前一个高度的“下一部”呢?
  毫无疑问,经典、精品这样的东西也绝不可能是谁想弄就能随随便便弄出来的。可我们也总不能连想都不敢想,甚至根本就连想都不去想吧。尤其是理论批评界,更不能从主观立场上就完全放弃对于经典的自觉主动地呼唤和期待吧。由于精品创造在实际上的成功率之低,于是,我们的许多作家就干脆将其看作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情,于是也就干脆都去做那些“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写作生意。而那种需要注入生命的写作,那种需要付出极高代价的精品锤炼工程,就人人避而远之,那么,真正的传世经典难道能从天上掉下来不成?
  有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图书库存积压近50亿册。天呐!写成阿拉伯数字就是:5000000000,这么一长串的数字啊!这要一本本铺起来要铺成多么老大的面积啊!而这其实还没包括那些没有统计在册的呢!所以,我们每年生产的真正有价值的文学读物又有多少呢?大量的积压现象正在不客气地告诉我们,咱们的一些作家实际上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生产垃圾,而且有的连“文化垃圾”的品格都够不上,顶多只能算是一些纸张垃圾而已。当然,这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生长期作家的不可避免的低水平之作。但是,如果我们的一些成熟作家还在那里无休止地也同样重复那些低水准写作,而且也还只是为社会增加垃圾产品,那就不能不被看作是一种耻辱。
  所以,对于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来说,下一部的创作,都必定是走向下一个高度的进程。没有这样的自觉以及真实的努力,就很可能在未来的残酷竞争中自己把自己淘汰出局。这应该不是什么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