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孙犁:六百年来第一人

作者:金 梅




  孙犁在一篇写于1988年8月的文章《我的位置与价值》中,以调侃幽默的杂文笔法,以他个人人生历程中的几次遭遇为例,说明在过去的历史环境中,社会往往不能给每个人以恰当的位置,使之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这里套用那篇文章的题目,说一说作为文学家的孙犁在天津的位置与价值。当然,要全面地和准确地评价孙犁,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天津一域的,这里只是就其与天津这座城市的特定关系而言。孙犁文章中的“位置”与“价值”,是指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职务、岗位、处境以及工资待遇等等,是实指,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则是指他在人们(特别是天津文学界中人)心目中的位置与价值。
  从1949年入城到他去世,孙犁在天津生活了53年,半个世纪还要多。从时间范畴上说,孙犁也该是一个天津人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文学上的辉煌,主要也是在天津创造的。
  可以把孙犁的文学事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39年在晋察冀边区创作发表诗歌《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和短篇小说《一天的工作》开始,到1948年底进入天津之前,为其起步和成名的时期。这10年中的前5年,他在晋察冀边区已经写了不少各种体裁的作品,但其影响,也还只是局限于边区的范围(这中间也有作品流行条件的限制)。这是孙犁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孙于1944年去延安。1945年,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报告文学《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以其所写生活的独特性、真实性和文字上的朴实无华,作为作家,他的名字开始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的注意。接着,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和“之二”《芦花荡》,这两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清新优美的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孙成了中国文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后5年,孙在冀中又陆续写出了一批散文和《碑》、《钟》、《“藏”》、《嘱咐》、《光荣》等10多个短篇小说。这是他逐步成熟和扩大其知名度的几年。第一个时期的10年,孙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成为著名作家,成绩是可观的。特别是那两篇“白洋淀纪事”,奠定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为风格作家的地位。但可以这样说,孙如果没有以后的更大的发展与成就,他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突出了。——就是说,他只能以风格作家著称于文坛,而难以进入大师级作家的行列。(尽管孙犁研究家们对文学史家已给予孙的位置持有不少疑义。大家以为,应该给予孙以更高的位置。)而孙在后来两个时期中所取得的,比先前更为突出的成就,都是在天津完成的。
  从1949年进城到1956年因病中途停笔,是孙犁的第二个创作期。在这一时期的初期,他写了一组后来结集为"津门小集"的散文,热情洋溢地描写了天津解放初期工人农民的新生活新风尚新情绪。接着,他先是创作完成了被誉为建国后长篇小说重要收获之一的《风云初记》,后又写出了享誉中外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犁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绝大多数都发表在《天津日报》上。是天津解放后六七年间最重要的文学成果。可惜从写出了《铁木前传》,孙就病倒了。接着又是10年“文革”的荒废,他没能继续写出《铁木后传》,这就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和广大读者心中的一个永久的遗憾。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十六七年间,是孙犁创作的第三个时期。这时,他虽已步入老年,却在文学写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期间,他出版了从《晚华集》到《曲终集》等10个集子,460多篇不同体裁的文章,总字数在百万以上(还不包括数百封信件)。无论在创作上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对人生的体悟,还是在理论上对文学本质的把握与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语言上,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每本集子出版后,都在读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常能从全国各种报刊上,看到有名的或无名的,与孙犁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作者们所写的,阅读孙犁其人其文的体会文章。我在天津文学界供职期间,外出找作者组稿,或接待外来作者,对方在询问天津作家的情况时,首先关心的就是孙犁的状况。我也曾引见过不少作者去拜访孙犁,聆听他在文学上的教诲。每当这个时候,我常常为这些作者们对孙犁的钦敬而感动不已。
  孙犁不只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天津文学界创作实绩最优异的作家,他还在编辑岗位上,为推动和发展天津的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人称天津是个“戏码头”。意思是,天津不只戏剧事业发达,观众也懂戏,外地的哪位演员,如果不曾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同,他是很难在全国立足和走红的。天津是一个流行市民文化的城市。更远的历史情况暂且不论。从现代文学的角度上说,解放前,天津不是没有文学,然而,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刘云若、宫白羽等所写的通俗小说,纯文学作品确实很少。好像举不出天津有哪部纯文学作品曾在全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也举不出一两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宓、沈从文、肖乾等为天津《大公报》编过文艺副刊,但发表的大都是京派作家的作品。林徽因编过一本《大公报》得奖小说集,里面没有天津作者的作品。天津有一定规模的纯文学界和纯文学创作,并能引起全国的注意,还是从解放以后才开始的。在这中间,孙犁主持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可以说是其功至伟。这个副刊(还有其他一些报刊)上培养出来的天津第一代工人作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全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可以说,孙犁是天津新文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也还培养出了外省市的一些著名作家。不少外地的文学青年,把目光投注天津,主要就是因为有孙犁曾主持过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全国报纸副刊协会决定设立以孙犁名字命名的副刊编辑奖,这就说明,孙犁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为阵地,对建设天津以至全国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赞誉。
  孙犁的资历很深,但他是个无权无势的人,他也从不依靠某种权势来造成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他更反对在文学界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他却是天津(当然不限于天津)广大文学工作者心中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周围,无形地凝聚着一大批专业和业余作者。大家都把他视为天津文坛上的一面旗帜。他之能有这种威望和感召力,是由于他在文学观念上的独立思考和一以贯之(像孙这样对文学有坚定信念的作家,现在不是很多),他在创作实践上的不赶浪头而又时刻不忘文学的神圣职责,他对文学的赤诚和为维护文学的纯洁、 纯正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一生淡于名利甘于寂寞的人格力量。孙所坚持和反复倡导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他所强调的人格与文格相统一的作家立命修身之道,和他的创作实绩一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温习一下孙的文学精神和立命修身之道,我们的文学事业就会有一个更健康更强盛的局面吧。
  关于孙犁一生的文学进程,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即:起步于晋察冀边区,成名于延安,成熟于冀中,辉煌于天津。
  孙犁文学上的成就,与他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天津紧密相连;作家孙犁的成就,则为天津带来了文学上的声誉。
  明年,是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整整600周年。正当我们准备庆祝之际,大家都在回顾和总结600年来天津在各个方面的进步、发展与成就。在这当中,如果有人要问,600年来有哪些作家对天津的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样的作家可以举出好几位,而我觉得,其中位于第一的当数孙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