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文坛应酬

作者:张曼菱




  文坛是什么?文坛在哪里?
  不容易说得清。不过一般好像体现于那些由各级作协或主流刊物主办的会议。去海南十载,这类会议我是久违了。也就是说久违文坛。虽然也写文章也出书,却被人称为是疏离文坛之人。
  一个作家是靠应酬还是靠作品存在?对于读者、市场、和千秋文学史,当然是“靠作品”。然而对于文坛而言,似乎还要靠“应酬”。否则人家可以说你不存在。过去说起某某,是先提起某作,然后说作者的。现在常说的某某,是可以不提作品,提了人家也不知道。但就是名气大,就是在圈子里叫得响。靠什么?靠应酬。上上下下的应酬。
  文坛在我心目中是什么位置?也难说清。总之是不以为然又以为然的。不以为然,是因为我认为:任何主流组织和主流刊物都不能真正仲裁艺术,包括诺贝尔奖。我也不想受到这种仲裁的左右。更不想以“人际关系”去代替作品的投入。说“以为然”,毕竟自己归根到底是一个作家,有时也想知道一些同行的议论和行情,以及故人的踪影。所以近年来,又开始混迹于某些会议。
  一次是在北京的作品研讨会。头天晚上会议主角就对我说,他自己出了几万元。第二天的会上,许多具有国家级别的评论家都在那儿讲套话,无外乎是什么耕耘勤奋,难能可贵之类。没有任何棱角锋芒,无精彩之处。我奇怪他们的水平都到哪里去了?下来后,一位资深评论家就对我说:“这本书就是骗文学青年的钱嘛。”还说“不来情面上说不过去”。散会时大家都得到了红包。
  又参加了一些大型的会议。觉得文坛与时俱进,应酬旺盛。想当年我初入此道时,大家各执个性,往往互不相让,闹得轩然大波,但是有回味。常常我对起冲突的同行反而牵挂于心。并且都标着作品看人。现在一看,人们都极其随和机警,察言观色,公然地追随与环绕着“领导”。实际文坛领导我看就是作家中有行政能力的人而已,并非真正官场,不必如此。你究竟能不能写东西,在你自己,不在乎作协的头儿。他也不一定比你能写。
  当今文坛确有些“准官场”之味。却离市场又远。因为市场是讲实力的,不管你美脸还是麻脸,拿出过硬的东西来,他才会与你打交道。
  文化产业化,也许会导致一时的文人商业化,但是我以为即使商业化也比政客化要强。因为商业化总有一点大众性的实用目的。而政客化却一点社会价值也没有了。
  在所谓艺术家的殿堂里,高雅之风丝毫无存。
  也许我太疲累了,把所谓文坛会议当作了友人沙龙,故感到不是滋味。但是应该当作什么呢?我想只是友情俱乐部,不应该是裁判团。
  如此机警,眼神过于伶俐,心弦如此紧张,究竟想得到什么,怕失去什么?真的我已经很弄不懂了。无怪乎被称为是是疏离文坛之人。我想如果是与出版方签约,要决定自己作品的命运,会比较严重。但是莫名其妙地严重,鞍前马后地作为,如此心态,哪来的才气,如何写大作?
  呜呼!不应酬的文坛在哪里?
  古代如像魏晋风骨、竹林七贤、扬州八怪、伯牙钟子之交,桐城学派……今人如像鲁迅、陈寅恪、吴宓、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之风,其作品文品,俱可作为一份文化的建树。慷慨去来,独立不羁,如风拂面,如泉洗心。
  今何存也?
  写完此文,忽见海明威的一段话,正合我意,特引于此:
  “写作,充其量也只是个孤独的生涯,各类作家组织减轻了这种孤独感,但是我怀疑它们是否改进了作家的写作,作家增加了知名度,摆脱了孤独,却往往降低了写作的质量。因为他只是孤单作战,假如他是个好作家,那就必须每日都面对永恒,否则他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