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写作者该呆在何处

作者:李骏虎




  几个月来,省内外接连有几个搞写作的朋友打来电话,报告他们工作调动的消息。他们的原单位在医疗、政法以及其他不同性质部门,但调向的单位却惊人的相同,不是说调到了同一个单位,而是调到了同一个性质的单位——文学刊物编辑部。他们用了几乎同样欣喜的语气说了这样大同小异的话:终于找到我该在的位置了,接下来就剩下好好写东西了。但我却怀疑他们今后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好东西来,我觉得他们梦寐以求的位置,很可能是一个写作的终点。
  我并非对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怀有偏见,而是对这几位调到此处的朋友对文学创作的认识有不同看法。首先,他们把原来的单位看成了限制他们文学创作的原因,这是狭隘的。恰恰相反,正是原来让他们感到痛苦的工作,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活,使他们对生活产生了思考。人们要从生活中得到感悟,就需要一个具体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或许方式种类相差很大,但最终的结果是殊途同归。有了这种共鸣,文学作品的魅力才会有效果。一个深爱着文学创作的人,难免对世俗的工作产生厌倦和厌烦,但正是由于这工作,他的作品才有血有肉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感人的激情。一旦离开,进入貌似文学中心的文学刊物编辑部,就好比植物离开大地的滋养,无法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脱离生活,使创作的源泉渐渐枯竭。其次,他们把文学刊物编辑部看成神圣的文学殿堂了,这是幼稚的。不可否认,文学刊物内部文学气息浓郁,是一个有利的文学交流阵地,但并不意味着进入其中就能够写出好作品来,它是一个既成作品的交流平台和推广媒介,换言之,它不是生产作品的工厂,而是一个包装作品的工厂。真正生产作品的工厂在生活中,没有产品,包装再好,有什么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作家要经常下去挂职和体验生活,而文学刊物经常深入基层召开改稿会的原因。好嘛,各级作协积极在各地、各系统建立创作基地,以便作家们能写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来,而你却千方百计放弃具体的工作,跑到文学刊物这空中楼阁来做作家梦,真是南辕北辙,令人扼腕呀。
  曾经有文学刊物和文艺类报纸动员我调过去“安心搞创作”,我婉拒了人家的好意。我珍惜我现在的记者工作,它可以使我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况,它使我与时代、社会、地域紧密联系,是我的创作基础和灵感之源。就是这样,我还在具体的创作中觉得对生活了解不够,理解不深,觉得作为旁观者远不如亲身体验的生活更具体、更生动和深刻。这和我刚开始搞创作时急于进入“文学中心”的迫切心情是多么的不同啊。当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活对创作的意义,我暗笑自己当初的幼稚。因此,当我同样在报界工作的弟弟想换个单位时,我毅然决然地鼓励他离开了报界,从事了一项与文学毫无关联的行业性工作。不久,他以他的生活体验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并被国内一家大型文学刊物看中,发表在即,单行本也即将面世。假如当初他选择了已经录取他的那家文学刊物编辑部,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来的。我清楚地记得,当初我在电话里明确告诫他:离开文学圈子,离开任何以文学艺术的名义存在的单位,它们不适合一个创作力正旺盛的人;找一份与生活贴得更紧的工作,好作品就在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