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在自我的空间“弹跳”

作者:黄桂元




  刚刚22岁的李莹,新近出版了颇得津门文学圈内好评的《高空弹跳》,这使我有了一个新的感觉。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年龄之于文学,大概是20岁属于诗歌,30岁属于散文,40岁属于小说,50岁以后进入随笔和研究阶段。现在这些阶段的界限已经打乱。看来,写小说固然需要生活底蕴,但获得人生个人经验不一定要等到中年,只要具备了个性化的私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意识就可以把握小说甚至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对此保持一种情趣盎然的阅读心态,也说明我们的心态还不算衰老。
  《高空弹跳》的书名便象征了一种青春节奏的动感状态,呈现的也是一个带有“另类”意味的不无混乱的生活领域。所谓“另类”其实不是谁故弄玄虚出来的,而是发生在现代都市景观的一种真实的生活形态。既不是褒义,也非贬义,它只是一种你无法漠视的客观存在。
  一个处于青春期躁动、焦虑状态的女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而家长还是一位手中握有相当权力的市长,这个故事的本身就很有戏剧性。
  叶凌的成长背景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她仅仅站在社会边缘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另类”的姿态不可避免,也顺理成章。于是我行我素,绝不压抑自我,就成了这一代逆反青年的特殊现象。经济大潮刷新了我们的生活内容,任何人都不可能超然物外,流行文化又使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必将涌现和更新许多价值观,新生代后面还会有后新生代。他们离传统的价值观很远,心里鼓荡着的只是最现实的压抑和最本原的渴望。他们追逐的永远是未来新生活的潮头,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就是其情爱态度。
  在近乎禁欲的精神沙漠年代,对于爱人们因过度饥渴而可怜巴巴,不经意的事情都可以引起朦胧的遐想,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常常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寓意。而在社会开放的年代,异性之间有了交际的空前自由,爱情逐渐呈泛滥之势,同时爱情也越来越像交易,可以如超市那样随意挑选,正如小说主人公所感觉到的那样,“这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年代”,“各色的男性,网上的,网下的,一时间充斥得我满心满眼都是,让我弄不清究竟是他们刻意地挤在了我面前还是我忽地开始注意起他们了?”人们面对许多诱惑许多选择却反而觉得无处寻觅爱。这有点像物理学现象中的刺激的阈限问题,任何东西一旦多得铺天盖地,人们的感觉就会迟钝,甚至会产生一种游戏心理。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婚姻文明。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中,婚姻几乎是惟一的生活方式,具有垄断性。那时的观点,一个人不能没有婚姻,而家就是婚姻。现代社会则认为,即使以爱情为基础,婚姻也只是诸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当然也是比较主要和普遍的一种),与婚姻并存的还有家庭伴侣关系、同居、独居、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家庭。
  但叶凌不幸遇到的是初恋。问题就显得不一般了。对于快餐文化养大的当代青年,即使没有亲身经历,爱情也早已不是令人敬畏、好奇、胆怯、羞涩、神秘的字眼。22岁的叶凌已经觉出爱情没有多少诗意,“我是对爱情寒了心”,“我看到的只是失败和痛苦”。但初恋的美好圣洁还是超过了初夜。叶凌和梁文辉的同居显得如此真诚而无奈,但那不是她婚姻观的最终选择。如今的通病是,虽然看上去伤痕累累甚至似乎痛不欲生,却可以在瞬间忘却和痊愈,现代社会独到的爱情和婚姻的游戏规则,为人们调节各自的情感震荡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空间。同时我们也懂得了,面对现代社会,新生代们付出一定的成长代价未必就是坏事。这个时期的女孩无论犯怎样的错误,走怎样的弯路,既然是真实的,就都可以理解。
  《高空弹跳》便是放大了主人公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一种苦闷情绪,有青春期的萌动,有爱情和性的不安,也有学业、前途、家庭和谋生带来的压力。作者为表现这一切而选择了带有自诉意味的独白体形式。形式也意味着内容。她发源于一个女孩的私人生活经验。(注意,是经验而不是经历。)过去的一些小说,独白往往只被作为小说叙述中的一种艺术手段来使用,具有片断性、过渡性和强调性。而独白体小说往往显示的是主人公内心世界一以贯之的彷徨与叛逆,焦虑与困惑,迷惘与挣扎,颠三倒四,动荡不定,出尔反尔,字里行间充满了回旋、起伏、转折、变向和矛盾,使得故事脉络时断时续支离破碎。这里,私人生活经验在小说创作中成了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小说由此带出了网络文学的某些“胎变”。网络文学的特点之一,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处于动感,是一种创作和阅读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很难做到潜心绘制、精耕细作。我们无法用传统的小说元素要求李莹。对于新生代作家,他们对生活的倾吐欲望要远远大于对小说写作的刻意把握,或者说,对小说写什么的要求要大于怎么写。李莹不大在乎她的读者,也没有打算显示什么手法,而是遵从顺应生活流的原则进入写作之门。李莹的文字不拘一格也很少修饰和提炼,甚至给了我一种素材堆积的印象,许多场景和情节像是没有经过精心的筛选就流水一般进入了小说。据说一些现代小说家崇尚的是不动声色的零度写作,这在他们后面的新生代网络文学群体中很难看到。很明显,零度写作无法满足他们自我宣泄的写作本能,也无法适应众多网络读者的阅读欲望。不过,尽管他们也关心帖子多少,反响如何,但不会为了这些帖子和反响而改变自己。除了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会也不愿意迎合什么。
  《高空弹跳》似乎应该归结为一个现代女孩心灵碎片的私人文本,一个带有网络文学特征的阅读文本。李莹顾自写着,语言,跳脱,心态飘忽,细节淡化,形象模糊,情节没有太多清晰的场景,故事的存在只是为自我宣泄服务,作品只是一个“弹跳”的载体,也就不具有小说学的意义。由此我想到,好的作家不可能排除自传的影子,有些作家一生中都在深人生活,永远在关注和记录别人的故事,对自己所经历到的事情却缺乏敏感和悟性,而没有意识到写作的最大财富是私人的人生经验。这种人当经验很可能是片面的,但正因为片面才和别人有了差异和区别,才具有文学价值的优势,才不会雷同。无论是生活中的李莹还是文学中的李莹,都还需要为进一步的成长和丰富而继续付出必要的代价。从她的这部长篇,我们有理由对她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