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鲜为人知的我军历史上的苏军军衔

作者:徐 平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但新疆民族军中实际最高军衔为中将,是民族军总指挥帕里诺夫和木奴诺夫(继任)。
  1946年6月,民族军按照三区临时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签订的以和平方式解决武装冲突之条款(即“11项和平条款”)进行整编,部队减为6个团共1.3万余人。
  1947年,国民党政府撕毁协议,武装进攻阿尔泰和玛纳斯地区,民族军奋起抗击,保卫了三区。到1949年8月,民族军共有5个骑兵团和3个步兵团,另外还有一个独立的骑兵营和大约500人的后勤人员,总兵力达到14020人。拥有各种步枪9088支,短枪184支,轻机枪405挺,重机枪68挺,迫击炮66门,火炮12门,高射炮7门,掷弹筒55个,手榴弹14480枚,战马5522匹,运输马521匹,马车311辆,轻型坦克2辆,装甲车1辆,飞机42架(可以使用的有14架,即6架轰炸机和8架战斗机),军用车辆30辆。
  从1948年起,民族军参照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原则教育部队,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得到改善。1949年10月,民族军为接应人民解放军入疆,自玛纳斯河以西分别进至东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达迪化,与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会师。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法铁伊·伊凡诺维奇·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伊斯哈科夫·马尔果夫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曹达诺夫·扎伊尔任副政治委员,努利耶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两个独立骑兵团,共1.3万余人,归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序列:
  军长列斯肯,政委顿星云。
  第13师:师长买买提·伊敏诺夫,政委马洪山。驻扎喀什。
  37团驻扎阿克苏,团长巴依扎阔夫·阿曼托尔,政委王刚真。
  38团驻扎喀什,团长马木托夫·库尔班。
  39团驻扎和田,团长艾波德列依木·沙木沙克,政委黄威。
  第14师:师长阿里木坚诺夫·乌拉拜音,政委胡正。
  40团驻扎乌鲁木齐,团长约瑟夫·马克苏提江,政委董善生。
  41团驻扎防城,团长艾列克桑克,政委张师峰。
  42团驻扎伊宁,团长乌斯曼·拉玛桑。
  第43骑兵团,原民族军承化骑兵团,又称承化骑兵第1团,团长巴达里汗·苏古尔巴耶夫。
  第44骑兵团,又称果子沟骑兵第2团,团长苏发宏,政委崔宝成。
  改编为第5军后,不再实行军衔制,服装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式样。为了加强对这支民族军的领导,第一野战军领导决定从第一兵团抽调一批优秀的政工干部到第5军工作,在该军迅速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使这支民族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