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隋唐铜镜浅论
作者:樊海军
【摘要】隋唐时期的铜镜制造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隋至唐初主要是继承前代的制作风格,较为拘谨;盛唐时期从造型、纹饰上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的装饰技法也被引入铜镜铸造业;晚唐时期铜镜铸造业因社会动荡而急剧衰退,但在造型上仍出现了新样式。
铜镜是我国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铜镜在我国流行数千年,是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至清代玻璃镜普及以后才退出历史舞台。在铜镜的发展衍变过程中,隋唐时期的铜镜铸造,尤其是唐代的铜镜工艺,富丽堂皇,独树一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繁荣,尤其是在“贞观之治”后,中国的封建经济进入了极盛时期,采矿冶铸业、瓷器制造业以及其它手工业都非常发达。据文献记载,当时冶铜的处所已达96处。统治者对制作铜镜十分重视,使铜镜制造业成为当时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唐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
由于锡、铅成分的增加,隋唐时期的铜镜普遍厚重。据化验资料表明,铜约占70%,锡、铅约占30%。隋唐铜镜的金属配伍合理,铸镜技术也较高。近些年在河南省遂平县曾发现了两件具有透光效应的唐代铜镜,为研究唐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隋唐铜镜还具有高超的磨镜技术,据明人刘基《多能鄙事》云,磨镜药的成分包括水银、锡、白矾和鹿角灰。这使得许多唐镜虽已流传千年,但镜面至今仍可清晰鉴人。唐代铜镜的型式也出现了许多创新,如外形除传统的圆形外,还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带柄镜等新形式。镜纽的形状除圆形外,出现了兽形纽。镜背的纹饰也相当丰富多彩,突破两汉以来规矩、呆板的构图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左右和中心对称,艺术样式和表现手法呈现出多样化,出现了散点式、独体式、旋转式、满花式等多种布局,且注意与铜镜形状相配合。画面内容常常把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的题材有花蝶、葡萄、团花、鸟兽、雀绕花枝、双鸾、对鸟、云龙、月宫仙人、人物故事、打马球、狩猎和极少数带有宗教色彩的万字、八卦等纹饰。在装饰技法上也引入了新技艺,出现了螺钿镜、金银平脱镜。
隋唐时代延续了300多年,在此期间,铜镜的风格特点也有许多发展和变化,其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至唐初(6世纪晚期至7世纪晚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继承前代的制作风格,较为拘谨,缺少创新。形状一般是圆形,少数为方形,圆纽。主要流行的纹饰有单一的十二生肖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的将两种图案相组合,为四神十二生肖;还有瑞兽镜,以花草或铭文为饰。如陕西永寿孟村发现的一面隋代的规矩神兽镜,主要纹饰为内区饰规矩神兽纹,靠近边缘饰十二生肖,围绕内区有铭文一周:“绝照览心,圆辉烛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影见,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乎前殿。”
第二阶段为盛唐时期,大致从唐高宗到唐德宗时期(7世纪晚期至8世纪晚期)。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开展,使铜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状除圆形、方形外,为适应主纹饰的变化,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荷花镜等花式镜,使铜镜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富有了艺术性。除圆纽外,出现了兽纽、蛙纽等。纹饰的主要流行种类有海兽葡萄镜、雀绕花枝镜、双鸾镜、团花镜、云龙镜、月宫仙人镜、打马球镜(图一)、人物故事镜等,前期流行的瑞兽镜已发展成为瑞兽葡萄镜或瑞兽鸾鸟镜,铭文带也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使内外区界消失,为工匠施展其艺术才华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此期的唐镜以海兽葡萄镜(图二)在出土或传世中数量为最,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几千面铜镜中,其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安徽省舒城县文管所藏有一面圆形的海兽葡萄纹镜,纹饰均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中心置一兽钮,内区高高凸起6只海兽,周围饰以葡萄纹,外区饰有飞鸟,也以葡萄纹为衬,整体纹饰清晰、自然、细腻,且层次丰富。
由于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空前活跃,新的装饰技法也被引入铜镜铸造业,出现了螺钿镜、平脱金银花镜等特种工艺镜,在出土和传世品中都有出现。螺钿镜是将贝壳的内层磨制并雕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再用漆将这些图案粘在镜背上。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镜,用橙红、油绿色螺碎片嵌成人物、花树、禽鸟等图案,不仅装饰工细,而且纹饰布局严谨,是唐代工艺美术制品中的珍稀之作。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箔剪成各种花纹,再粘于镜背需用处。如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件金银平脱鸾鸟衔绶纹镜,圆形,中心置圆钮,金花钮座,素缘,纹饰以四鸾鸟衔绶带逆时针飞行为主,四鸾鸟间饰银花枝,其外饰连环纹一周(图三)。此镜纹饰布局简洁,华而不俗,也属唐镜中的佼佼者。这两种工艺的艺术效果极佳,漆色与金银、贝壳色交相辉映,鲜艳夺目,充分体现了唐镜精美异常、富贵华丽的特点,也是铜镜艺术与盛唐气象相结合的最好体现。
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大致从唐德宗到唐末(8世纪至10世纪)。此时期铜镜铸造业因社会动荡而急剧衰退,不仅质地较前期轻薄,纹饰也简单了许多,且表现手法大多粗劣,布局显得毫无生机、单调乏味。但在造型上出现了新样式,如亚字形镜和方形倭角镜,为突出实用性,创造出带柄镜。铸铭趋于简单,出现如“千秋万岁”等吉祥语铭。带有宗教涵义的纹饰较为盛行,如八卦纹镜(图四)、万字镜,将莲花、星象、天干地支等列于其间作为配饰的也很常见。此时的铜镜已失去盛唐时期富丽堂皇的风格,并日趋衰落。这时期也是中国铜镜发展史的转折阶段,从此铜镜再难重振昔日的风采。
由于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铜镜铸造业得以高度发展,犹如中国青铜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异彩纷呈,达到了我国铜镜艺术的巅峰,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高超的工艺闻名于世。同时它也是富丽堂皇、灿烂辉煌的唐文化的缩影,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2期。
2、[明]刘基《多能鄙事》。
〔责任编辑:许潞梅〕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