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避暑山庄文津阁琉璃建筑考

作者:陈 东 牛 菁




  (1)琉璃罩
  文津阁藏书阁琉璃门罩是仿垂花门的琉璃装饰物,施琉璃三踩斗拱,设琉璃垂柱和雀替,琉璃纹饰仿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样式。在深入研究文溯阁和文渊阁的琉璃屋顶设计规律时发现:藏书阁花脊、吻兽的设计样式与廊筒子门上的琉璃罩花脊样式存在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设计的主题、内容与纹样是一致的,只是由于琉璃罩体量较小,对纹样线条进行了简化。所以在研究藏书阁花脊样式前,必须首先研究琉璃门罩的原有样式。目前的文津阁藏书阁的琉璃罩经过近代维修,更换了正脊、正吻和勾头、滴水,并用油漆进行了油饰,已经不是清代的原貌。根据《热河古迹与西藏艺术》一书中刊载的未经过近代修缮的琉璃罩可知:文津阁藏书阁琉璃门罩与文溯阁琉璃门罩以及须弥福寿之庙琉璃窗罩的样式都十分相似,但又有所区别,其花脊的样式为海水祥云,江崖坐中,海浪朝向江崖;正吻为祥云;勾头、滴水为龙纹。
  
  (2)屋脊
  文津阁藏书阁的正脊、垂脊、围脊均为琉璃花脊,纹饰与文溯阁和文澜阁相似,为海水祥云纹饰,藏书阁采用这种纹饰应与厌胜有关。文津阁藏书阁屋脊的海水祥云纹饰灵巧而富于变化,与文澜阁接近;而文溯阁位于禁宫,祥云纹样较为端正、平直。文津阁藏书阁花脊脊高30厘米,厚18厘米;海浪位于祥云之下,约占总高的三分之一;海浪外缘和浪花为黄色琉璃,其余为绿琉璃。花脊通面阔中线以江崖坐中,海水祥云纹饰左右对称,海浪朝向中线(图九)。
  文溯阁藏书阁的花脊每三朵海浪组成一块琉璃砖,各块琉璃砖的纹饰是相同的,首尾相连、循环反复拼成花脊。而文津阁藏书阁花脊每四朵海浪组成一块琉璃砖,每块长48厘米,各块琉璃砖首尾相连拼成花脊,且目前发现的文津阁藏书阁花脊琉璃砖纹样均不相同,说明是使用不同的模具制作,这样可以避免重复,使图案更富于变化。
  (3)吻兽
  依据文渊阁现存实例和乾隆年间《样式雷文渊阁地盘立面图》可知,文渊阁藏书阁虽为花脊,但正吻和吻兽却没有做变形设计,仍然沿用了清代官式的标准做法。但是,目前发现的文津阁藏书阁吻兽的绿琉璃龙睛和龙鼻均非清代官式的标准做法,应该属于单独设计的花脊吻兽。根据文津阁藏书阁与琉璃罩花脊样式的相关性推断,文津阁藏书阁的花脊吻兽有可能是祥云状象鼻子龙。在承德外八庙中,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的山门、安远庙的普渡殿、普乐寺的宗印殿等建筑都采用了花脊吻兽,但这几处吻兽也各不相同,都是经过了样式房的专门设计。文津阁藏书阁吻兽龙睛的造型接近于安远庙普渡殿和普乐寺宗印殿的样式,而吻兽的龙上唇向上卷起,嘴角装饰鱼鳍纹,外形类似于明代的象鼻子吻兽,接近于文渊阁碑亭的垂兽样式。
  2、碑亭
  文津阁碑亭通面阔5.87米,与文溯阁、文渊阁、文澜阁的碑亭大小各异,但建筑样式基本相同,并且都位于藏书阁之东,屋顶样式仿照了中国南方建筑中的驼峰式(俗称盔顶),翼角起翘也高于清代官式做法。各藏书阁碑亭屋面均覆黄琉璃瓦,琉璃构件上纹饰的题材虽然相同,但设计风格却差别很大:
  文津阁、文溯阁与文渊阁碑亭戗脊都是黄琉璃的花脊,纹饰也都是“r”型卷草纹饰组成的二方连续图形,但纹饰风格却大相径庭。文津阁碑亭花脊纹饰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山门垂脊纹饰最为接近,较文渊阁简洁,而文溯阁碑亭卷草纹饰最为繁缛。
  文渊阁与文溯阁碑亭宝顶的外形和比例是相同的,但表面纹饰与须弥座造型有所差别,目前未曾发现文津阁碑亭宝顶构件。
  3、趣亭
  趣亭位于文津阁西南侧的假山上,是一座开间仅2.4米的四角亭,台明见方3.8米。1979年维修文津阁假山时,趣亭的琉璃构件大部分散失,2004年承德市文物局规划设计室勘查时,仅发现了9种黄琉璃筒瓦、板瓦和滴水。目前原址重建的趣亭采用了黄琉璃屋顶,其中瓦当和滴水是完全按照残存构件制作的。
  4、叠落花台
  乾隆四十年《热河园内新建文津阁工程奏销黄册》记载:“热河园内新建文津阁一座。……叠落花台一座。”根据现存构件可知,此花台为琉璃花台,南北共两层,高下错落,故称作叠落花台。花台与文津阁藏书阁主轴线相对,位于阁北5.5米处,东西长9.05米,第一层花台宽2.05米,第二层花台宽2.95米。花台北侧叠砌假山,并栽植一排油松作掩映(现仅存东侧两株古松)。此琉璃花台与北京故宫御花园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所绘方壶胜境中的琉璃花台的风格、样式基本相同,属于清代官式琉璃花台的常见做法。
  文津阁琉璃花台是勾栏须弥座样式,高度超过1米。第二层花台建在两层黄梅花绿地琉璃砖上,比第一层花台高0.41米。花台须弥座最下层是青砂岩圭角(现存完好),绿琉璃的上、下枭装饰八达码。须弥座上设琉璃栏杆,望柱为素面海棠池子纹饰,栏板为孔雀蓝色镂空如意头纹样(图一○)。遗憾的是五十岚牧太拍摄的琉璃望柱为黑白照片,不能确定琉璃的颜色,而北京故宫绛雪轩和颐和轩的琉璃花台望柱都为深蓝色。目前文津阁花台的琉璃望柱头、束腰构件仍未发现,有待进一步考证。
  清代的园林著作《花镜》认为:“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玉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清代的花台一般也都主栽牡丹和芍药,配以奇石,杂以各色花卉,承德滦平县兴洲行宫大殿两侧的石质花台,清代即栽植了4株牡丹。文津阁琉璃花台是避暑山庄内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花台,且五色琉璃,光彩夺目,等级高贵,非牡丹、芍药无以匹配,但具体到当时配植的花卉种类,还需要今后深入研究。
  文津阁花台黄梅花绿地琉璃砖与原存于承德五窑沟山神庙前墙上的琉璃构件完全一致,所以,文津阁的琉璃构件很有可能就是在五窑沟烧制的。
  
  五、结语
  许多古建筑虽然已无存,但其残存的琉璃构件、砖、瓦、石雕等仍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它们对于古建筑历史原貌与艺术风格的考证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由于文津阁部分建筑构件的缺失,还不能对其琉璃样式做完整、全面的复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琉璃构件和文献资料,来逐渐弥补这一遗憾。
  
  本文得到李林俐、王艳秋、牛伯忱、兰义和等专家、学者和承德市古建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
  主要参考文献:
  1、清乾隆《清高宗实录》。
  2、《钦定热河志(校点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承德市文物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热河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
  4、刘榕:《从实测谈文渊阁结构与艺术特点》,《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3期。
  5、刘敦桢、梁思成:《清文渊阁实测图说》,载《梁思成文集》第3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6、杨天在:《“收将大段天一范,兼取小斋京口米”——文津阁的造园艺术》,《河北学刊》1984年2期。
  7、李全庆、刘建业:《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责任编辑:许潞梅〕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