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北齐卢誉墓志考》献疑

作者:宋燕鹏 冯 红




  【关键词】北朝;卢誉墓志;范阳卢氏
  【摘要】《文物春秋》2007年第3期刊发了杨卫东的《北齐卢誉墓志考》,本文分别就卢誉的官衔品秩、职属,作为范阳卢氏一支的卢誉此房的地位,以及卢誉墓志中所反映出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等,阐述了作者对《北齐卢誉墓志考》一文中相关论述的不同看法。
  
  范阳卢氏为北朝汉族高门士族之一,在北朝社会各方面都很活跃,遗憾的是,东魏、北齐的墓志出土不少,但范阳卢氏的却不多。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中,卢氏墓志收录寥寥,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也难觅踪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文物春秋》2007年第3期发表了杨卫东先生的《北齐卢誉墓志考》,并且公布了墓志的拓片,虽然墓志的录文早在2005年出版的《涿州贞石录》(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就已收录,毕竟该书的影响较小,所以说杨先生此文为北朝范阳卢氏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但笔者对杨先生的部分分析不敢苟同,故草成此文,欲发杨先生未发之覆。
  
  一、关于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卢誉卒于“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杨先生认为“征虏将军应为‘四征’将军之一”,此话不确。卢誉去世于东魏时期,东魏官制和北魏太和改制后的官制基本一致,“四征”为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与“征虏将军”无关,因为另外有“征虏将军”。杨先生说:“北齐官制《北史》未载,但《隋书》谓其‘多循后魏’。”此话不错。但杨先生得出“征虏将军应为‘四征’将军之一”这个结论,笔者猜测是依照《隋书·百官志》中所载北齐军号而得出的,主要原因是北齐军号中无“征虏将军”,倒是在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颁布的《职品令》(这是孝文帝第二次颁布的职官制度,故以下简称北魏《后职令》)中从三品有“征虏将军”。按照阎步克先生的研究,《隋书》所载的北齐官制,其所依据的基本是河清三年(564年)颁布的《河清令》[1],所以东魏时期依然沿用着北魏后期的制度。那么卢誉去世时的“征虏将军”依然为从三品,且并非“四征”将军之一。
  查北魏《后职令》,可以发现“中散大夫”为正四品下,属于文散官。阎步克先生曾说:“这些大夫经常和军号一样,仅以维系秩位而已,所以径称‘散秩’;其居职者不仅澹然无事,甚至不免‘栖迟桑井’。”[2]观志文中“俄迁征虏将军、中散大夫,纵容自若,优游独守。庄生濠水之意,嵇子竹林之情”句,卢誉能如此“优游独守”,主要原因在于军号和文散官只是崇重优礼的象征,他的两个官衔都不是职事官,所以才能做到具有“庄生濠水之意,嵇子竹林之情”。这方墓志铭可以为阎先生的论断再增一佐证。
  
  二、卢誉是否为武将
  
  杨先生在文章中径言:“志主卢誉,字庆市,武将,《北史》无传。”《北史》无传是事实,但是武将之说甚难服人。北魏后期“双授”大量出现,文人授军号、武将授文散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不能仅据卢誉有“征虏将军”的军号就认定他为武将。
  范阳卢氏自东汉卢植开始,累世以儒学作为“家学”,尤精于三礼。他们利用文化上的优势,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亦是构成冠冕之首的重要因素,但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大,也没有什么影响[3]。卢誉此支也应不例外。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文学风气在社会上层弥漫着,以孝文帝为首,整个社会阶层皆以擅文为荣,范阳卢氏在这场文学的浪潮中也未能免俗。东魏时期就有卢文伟、卢恭道、卢元明可以称为著名文士,在北齐后期文士大集合的文林馆中有卢公顺,还有文学史上称之为“北地三杰”之一的卢思道[4]。在北朝后期文学恢复的浪潮中,士族子弟从小就有相应的文化教育,范阳卢氏也不例外。志文言卢誉“百行无点,六艺不遗,兰芬松茂,播清风于稚日;金声玉响,宣令问于生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术”,为北朝时期士族子弟基本的文化教育内容,尽管墓志可能有过誉之嫌,但推测卢誉也应有一定的文化造诣。再者,此时南朝士族走向文化士族,基本上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作为,而且南朝后期“武将”与“文士”已成为相对泾渭分明的两个社会阶层。而此时的北朝士族则从北魏时期就开始了“文武双途”的家族发展模式,在文化和军事方面都很活跃。北魏后期开始出现“双授”现象,跟这样的一种士族发展道路未尝没有关系。所以在没有更为明确的资料之前,不一定非要确指卢誉为武将抑或是文士,故而将卢誉称为“武将”是不合适的。
  
  三、卢誉此房的地位
  
  杨先生说卢誉“秩高名显”,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卢誉“《北史》无传”,当然不仅如此,《魏书》、《北齐书》等史书也无载。史传无文,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史家在撰写史书时将卢誉一支给遗漏了,另一种可能是卢誉表现平平,在历史上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没有什么值得史家大书特书的地方。一般看来,前者的可能性很小,倒是后一种可能性应该是事实。几年前刘驰先生曾依据正史和墓志资料撰有《范阳卢氏世系表》[5],查该表根本没有卢誉一房的相关信息。笔者在新出土的墓志中也没有发现卢誉这一支的脉络,所以卢誉一房的地位值得怀疑。
  由于水平有限,笔者无法从墓志拓本中释读出卢誉祖父的名讳,但能看到其曾任“镇远将军、辽西太守”。按照北魏《后职令》,“镇远将军”为正四品下。“辽西郡”在北魏时为平州治所,位于今河北迁安县东北,“领县三,户五百三十七,口一千九百五”[6],地域偏远,人口稀少,属于下郡。查严耕望先生整理的《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颁〈职品令〉所见州郡县官佐品阶表》,下郡太守为正六品[7],所以卢誉祖父所任品级不高。其父卢元绍仅担任过“幽州法曹参军”,而法曹参军并不是幽州刺史府的僚属,只是其军府的僚属。虽然不知道卢元绍的府主是哪位幽州刺史,但估计其担任幽州法曹参军的时间在太和十九年(495年)到北魏分裂(534年)之间应是没有问题的。笔者查阅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8],统计出此期间(495~534年)见于记载的带军号的幽州刺史有13人,这些军号是平北将军5人,抚军将军2人,平东将军1人,左将军1人,后将军1人,辅国将军1人,冠军将军1人,镇军将军1人。又据严耕望先生《北魏后期将军及其府佐品阶表》,列曹参军的品级由府主决定,府主的军号品级越高,参军的品级就相应提高,最高为从六品下,最低为从八品下[9]。上述幽州刺史所带军号品级在正二品到从三品之间,由此看幽州法曹参军的品级:镇军将军、抚军将军之参军为正七品下,平北将军、平东将军、左将军、后将军之参军为从七品上,辅国将军、冠军将军之参军为从七品下。据此可以认定,卢誉之父卢元绍的官品应在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之间,比卢誉祖父的官品还要低。唐人论北魏士族:“‘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10]很明显,卢誉的父、祖与这个标准相去很远,所以难以进入士族的主流阶层。而且,范阳卢氏内部也有明显的地位高低之分,所谓当时以为荣耀的范阳卢氏“一门三主”,也就是一门娶了三位公主,指的是卢道裕尚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尚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尚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这是范阳卢氏“著房”卢玄一支的后裔[11]。相比之下,卢誉本人也好,父、祖也好,都是品级既不高,名气也不大,杨先生说卢誉“秩高名显”,殊为不妥。卢誉为范阳卢氏不假,但应不是主要房支,范阳卢氏所具有的社会影响不在他这一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