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明石室墓的迁移保护

作者:董育纲




  【关键词】明代;石室墓;迁移复建;文物保护
  【摘要】200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在北京飞碟靶场发现的一座明代宦官墓(M4)进行了异地保护。迁建地点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田义墓宦官博物馆。复建后的M4在经过2007年的雨季后没有发生阴漏,证明此次迁建工作是成功的。本文对这一迁移保护过程作了简要记录。
  
  2006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飞碟靶场扩建工程范围内发掘了一批明代墓葬,其中M4为石室墓,位于北京射击场B区工程发掘区的西南部基槽内,由前室、墓门、室门、甬道、祭台、棺床、壁龛、后室组成,经考证确认为宦官墓[1]。此墓规格较高,墓室结构保存完整,因墓主身份特殊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建筑、装饰、书法、雕刻上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决定对该墓做异地保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技术室受北京市文物局委托,承担了此项任务。
  迁移、迁建方案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制定,设计图纸由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绘制完成。迁建工程历时半年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1、迁移前的保护与加固
  在制定保护方案之前,我们对所用化学药品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测试药品对文物的安全性及可逆性。
  由于受自然、生物和物理等因素的影响,墓室的石构件多有开裂、崩塌,表面腐蚀对纹饰和文字造成了损坏,因此在迁移前必须对石构件进行加固、封护,特别是门额、门楣、门框、石门、壁龛等处,以保证每一件石构件的完整和安全,把迁移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具体步骤:一是对已开裂的石构件进行粘接修补;二是对石构件上的硬质泥、土锈等进行清洗,方法是用毛笔蘸水濡湿软化后,用竹片剔除,再用脱脂棉蘸蒸馏水擦吸泥水痕迹,最后在石质表面用丙烯酸脂、硅酸脂喷、涂、刷,进行化学加固。此项工作要求既要有效保护石质文物,又不能阻止石质的呼吸及水分排出,使处理后的石构件防风化,耐老化,并有较好的透气性。
  2、石构件的起取
  (1)为了方便起取,我们在墓室内用钢管为支架,木板为托板构成了一个整体内券来支托墓石拱券,保证拆下一块石构件时相邻的构件不会发生变化或移位。
  (2)拆凿石拱券上层,即青砖垒砌层和三合土乱石层。青砖垒砌层原采用糯米灰浆砌成,非常坚固,为了减少施工对青砖的损坏,采用人工剔凿的起取方法。
  (3)揭取青砖后,对石拱券的每一块石构件进行编号、记录、照相,并对每一步骤做录像记录,以保证复建时能恢复它的原貌。
  (4)石拱券起取是整个工作环节中关键的一环。经过仔细观察,找到当时建墓时最后放置的一块石拱券构件,从这里开始起取,以此顺序类推,完成全部起取工作。
  (5)由于墓门体积、重量大,门轴与上门窝间隙很小,不宜有大的动作,所以先起取门额。具体操作是:先将两扇门分别固定,然后将门额吊离,再吊取两扇门及其它构件。
  取下的所有构件用毯子包好,装入事先准备好的木箱,以保证转运过程中不会受损。
  3、迁移安置
  M4的迁建地点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麓法海寺南的田义墓宦官博物馆。田义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地位最高的太监,他的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以精美的石刻闻名,该处环境优美,现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博物馆。
  (1)迁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文物的搬运进馆和存放。博物馆是依山而建的几进四合院,机械车辆不能进院,且院内是开放的博物馆,不宜存放文物。院墙为与墓葬同期的虎皮墙,高3~4米,亦属于文物保护范围,不能拆改。北墙外是后山,西墙外是民居,东墙外是模式口小学。学校内的一个小院与博物馆东院墙相邻,院子不足百米,院中还有几棵大树,虽然会干扰吊车作业,但这里是可将M4起取的文物运进馆内的唯一途径,因此决定将文物构件暂存小院内。
  (2)开挖基坑。M4迁建位置在博物馆后院的东南部,距原有的田义墓地宫斜线距离7米,距东院墙4米。由于北京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有时还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博物馆处于山脚下,到了雨季,田义墓地宫经常大面积积水,不仅对文物造成损害,也影响正常开放。因此此次迁移安置前先对地下土层进行了勘探,一是探查地下是否有文化遗存,二是查看地下土质情况,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承重与防水。为使上百吨重的M4整体安放平稳,在挖好的基坑底浇筑30厘米厚的水泥,面积大出M4周边一米,这样即可以保证迁建后M4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又可以防止地下水上返。同时在坡下(一进院内)挖一渗井,积水可通过事先安好的导管引入渗井。基坑水泥固化后,用传统的三合土铺底、夯实。
  (3)为使迁建后的M4墓室更坚固、安全,除在基坑内灌注水泥封底加固外,还在墓室四壁外制作护墙,以防止外围土层对石壁挤压而造成石构件破裂。护墙与墓室四壁的石板构件间用三合土夯实,以防水防渗。
  (4)吊装前对构件进行了第二次清理和封护,重点是有颜色、涂金或有字迹之处。
  (5)吊装时用40吨吊车,把吊臂从学校院内越过虎皮墙,由迁建现场指挥司机进行吊装作业。要求下落过程中构件与构件要平稳相接,入槽或入榫一次到位,以避免石构件出现破槽磕损,造成严重的迁建质量问题。
  (6)石构件按照原编号和图纸资料进行复位后,以糯米灰浆灌缝。第二层拱券用青砖恢复,同样用糯米灰浆灌缝。最外层用三合土回填、夯实,用黄土垫平。至此迁建工作完成。
  这次迁建,在不改变原状、结构的基础上,对已受损的构件按原质原样进行了更换。对起取的石构件做了双重保护,即迁移前的加固和迁建过程中的封护。鉴于田义墓地宫雨季积水问题,开挖了渗井,墓室内积水可通过导管引入渗井。在施工现场无法进行机械操作与存放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实施了隔墙吊装。最重要的是,复建后的M4在经过2007年的雨季后没有发生阴漏,证明此次迁建工作是成功的。
  此次墓室迁移复建工程是一次文物保护理念的新尝试,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留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宦官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更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实际经验。
  ————————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射击场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