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馆藏革命文物介绍

作者:韩少梅




  【关键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革命文物;左权;张兆丰;赵亨德;金方昌
  【摘要】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较早、规模较大的烈士纪念陵园之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本文介绍了陵园珍存的左权在“百团大战”中使用过的煤油灯、中共中央抚恤给左权母亲的戒指、张兆丰领导农民暴动时戴过的礼帽、赵亨德“杀敌英雄”纪念章及金方昌家信等5件革命文物。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较早、规模较大的烈士纪念陵园之一,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那一件件闪光的革命文物和烈士遗物,在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2年12月,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小组对陵园的馆藏文物进行了鉴定,共评定出三级以上革命文物73件。下面介绍其中的5件一级文物。
  1、 左权指挥“百团大战”时使用过的煤油灯,铁质,灯身高39厘米,底盘直径16厘米,上灯碗直径7厘米(图一)。
  
  左权(1906~1942年),原名左纪权,湖南醴陵人,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我军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战场上的最高将领。他1924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曾任红军军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红十五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代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1940年,侵华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囚笼政策”,为粉碎日军的这一阴谋,我八路军组织了100多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对盘踞在华北的敌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史称“百团大战”。左权与彭德怀一起组织和指挥了这场战役。这盏煤油灯就是当时左权所使用的,曾伴随他夜以继日地工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与华北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击战,拔掉敌据点2993个,歼敌2万余人,破坏敌交通线2000余公里,缴获大量的弹药武器、军用物资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百团大战胜利后,这盏见证了左权烈士光辉业绩的煤油灯被保存下来,现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左权将军纪念馆内展出,成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重要物证。
  2、中共中央抚恤左权母亲左张氏的戒指,金质,重15克,内圈阳刻“三星”等字样,应是当时工匠的名号或作坊号(图二)。
  
  左权烈士牺牲后,1948年,左权的表兄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尽管当时的经济条件十分艰苦,但当毛主席了解到左权家境十分贫寒,他母亲还不知道儿子牺牲的消息时,打电话让在香港工作的叶剑英同志给左权烈士家属寄300元港币作为生活补助费。叶剑英通过关系在当时的国民党湖南银行广东分行将300元港币兑换成一两三钱黄金,并用其中的三钱打制成这枚黄金戒指,一并由湖南银行秘密转交给左权烈士的侄子左谷修。后来左母一直戴着这枚戒指,舍不得摘下,就好像心爱的儿子时刻守在身边。1979年,左权将军牺牲37周年之际,烈士家属将戒指赠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从那时起,这枚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浓浓的人情味的黄金戒指就一直在左权将军纪念馆内展出。
  3、张兆丰领导农民暴动时戴过的礼帽,灰色,呢质(图三)。
  张兆丰(1890~1930年),名献瑞,字兆丰,河北省磁县彭城镇人。他1908年考取保定育德中学,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入陕西陆军讲武堂学习,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4年列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国民军第三师师长。1928年在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回国后任中共顺直省委委员兼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1930年任平汉北段兵暴委员会委员,10月,受党委派到河北栾城县领导晋军李生达部士兵暴动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遇害。1961年,张兆丰遗体由栾城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1930年5月,中共特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在河北博野、蠡县一带发动“博蠡暴动”,推翻旧政权,建立博蠡苏维埃政权和红军第十九路军,时任特委军委书记的张兆丰具体领导这次暴动。7月初,张兆丰来到博、蠡一带,召集两个中心县委的负责同志研究、部署了暴动的具体问题。8月初,特委将暴动时间定在8月12日中午12点,并在蠡县城内的乡村师范学校设立了总指挥部,张兆丰等领导同志开始了暴动的指挥工作。但因大庄头村的行动不慎暴露,整个暴动计划严重受挫。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城门马上就要关闭,闻风而动的敌人已经开始搜捕共产党人,张兆丰必须迅速出城,否则处境十分危险。当时曾有群众主动让张兆丰到自己家里躲避,但他不肯连累群众,婉言谢绝了。为了尽快摆脱敌人的搜捕,张兆丰买了一顶礼帽,化装成商人,和县里派来的同志小张一起从容镇定地穿过大街小巷,机智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脱离了险境。出城后,他和小张在一个小饭馆吃饭时,因身上带的钱不够,就将新买的礼帽作为抵押留在了饭馆。后来小张将礼帽赎回,总想找机会还给张兆丰,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到张兆丰牺牲的消息后,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礼帽珍藏起来留作纪念。1946年筹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时,小张将这顶礼帽交陵园保存,至今一直陈列在烈士纪念堂内,而这顶礼帽的故事也将一直流传下去。
  4、赵亨德“杀敌英雄”纪念章,圆形,金属质地,直径35厘米,重14克。图案分内外两部分,外环蓝色底,上半环自右至左阳刻“杀敌英雄”4字,下半环刻新文字“SHADIJNGXYNG”;内环有战士持枪图案,底为铜红色(图四)。
  
  赵亨德(1922~1947年),山西平定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赵亨德偕同12名青年放弃学业,参加了平定抗日游击队。1938年,赵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行独立支队连长、营长,武工队大队长,太行二分区侦察队长,42团参谋长等职。1944年11月21日,在太行军分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赵亨德被评为“一等侦察英雄”,《新华日报》(太行版)曾专题报导了他的英雄事迹。
  1945年1月,赵亨德受命截击从太原开往北平的载有日军高级官员的列车。午夜,埋伏在西庄附近的赵亨德小分队在列车经过之前迅速掀翻铁轨,飞驰而来的火车转眼间被抛到了路边,车厢里的日军乱作一团,赵亨德指挥战士们将手榴弹扔进车厢,敌人死伤惨重。这次战斗共俘虏8名日本官员,其中包括日本天皇的外甥、日军驻山西教育厅少将专员铃木川三郎。1月27日,《新华日报》(太行版)详细报导了这次战斗的经过,并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太行军分区给负责指挥的赵亨德记功一次的嘉奖令。
  赵亨德戎马一生,屡立战功,先后七次负伤,1947年,在解放他的家乡山西平定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1948年,赵亨德的遗体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同年,他的母亲贾玉英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将他的“杀敌英雄”纪念章转交给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后来被陈列在烈士纪念堂珍藏至今。
  5、金方昌的家信。信函为两页,用红墨水写在黑色横纹纸上。信纸长21厘米,宽16.9厘米。信封为黄色牛皮纸质,纵长14.2厘米,宽6.6厘米。信封正面分3行竖书“代县新华书店转吕梁日报社交金默生同志启,”末行落款“内详”。收件人姓名上盖有“山西五台”邮戳一枚。背面下部贴有三枚“中华民国”邮票,两枚半分的居上,一枚一分的居下,票面加盖邮戳,时间为民国“廿九年九月十一”,即1940年(图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