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北京西客站南广场墓葬出土的明代玉带

作者:张智勇




  【关键词】北京;西客站南广场;明代墓葬;玉带
  【摘要】2007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市西客站南广场地下车库及商业工程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两座明代墓葬(M15、M16)中出土了3套玉带,均采用减地透雕或浅浮雕的技法,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对这3套玉带做了简要介绍。
  
  2007年10月,为配合北京市西客站南广场地下车库及商业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工程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两座明代墓葬(编号为M15、M16)中出土了3套玉带。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M15出土玉带由19块带板组成,色呈青白,玉质柔和细腻,温润晶莹,抛光润滑平整,有几块带有黄色的沁斑(封二,1)。带板中长方形8块(封二,2),长6.4~7厘米,宽5.6厘米;长条形4块(封三,1),宽1.9厘米,两块长5.9厘米,两块长5.4厘米;桃形5块(封二,3),高5.25厘米,宽5.5厘米;圭形獭尾2块(封二,4),长9厘米,宽5.85厘米。带板上采用减地透雕方法雕琢出麒麟纹样,留有边框。麒麟作奔跑状,头部高高昂起,双目圆睁,两须弯曲,角立于脑后;体为鹿身,鱼鳞皮,带有双翼;四肢健硕,马蹄,牛尾上扬。在麒麟主体纹样之外还雕有云纹。带板背面有对钻的2~5个穿鼻,供穿丝以连缀于丝带之上。整套玉带制作工艺精湛,极富动感。
  
  M16西棺出土玉带由20块带板组成(图一),其中长方形8块(封三,3),长5.85~8.45厘米,宽4.8~5.1厘米;长条形4块(封三,5),宽1.75厘米,两块长5.1厘米,两块长4.95厘米;桃形6块(封二,5),高4.2厘米,宽4.6厘米;圭形獭尾2块(封三,4),长14.8厘米,宽5.05厘米。带板呈青白色,采用减地透雕方法雕琢出云龙纹样,留有边框。龙首昂起,张口瞠目,两角呈“八”字形立于脑后;身躯修长,弯曲转折,在云中盘旋游动;龙爪飞舞,刚劲有力。龙的神态形象生动,威武凶猛。主体纹饰之外还雕有花、鸟等纹样。带板背面有对钻的2~5个穿鼻,供连缀丝带。整套玉带刻画生动,纹饰层次丰富。
  M16东棺出土玉带,色呈青白,局部有土蚀之后留下的黄色斑。由20块带板组成(图二),其中长方形8块(封三,2),长6.6~7.35厘米,宽5.05厘米;长条形4块,长5.05厘米,两块宽2.3厘米,两块宽2.05厘米;桃形6块,高4.7厘米,宽5.2厘米;圭形獭尾2块(封三,6),长14.45厘米,宽5.1厘米。采用减地浅浮雕方法雕琢出松、鹿、灵芝、云、山、花朵等纹样,留有边框。一棵松树下几只鹿或立或卧,或低头或昂首,有的嘴里衔着灵芝,与云、山、花朵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背面带有对钻的2~5个穿鼻,以连缀丝带。整套玉带图案线条婉转流畅,松、鹿、灵芝构成一画,寓意深刻。
  
  佩系玉带是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1]。明代的玉带具已经完全程式化,是身份地位的昭示物,基本没有实用功能[2]。据《明会典》记载,革带中以玉带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后、妃嫔、皇太子、亲王、郡主、公、侯、驸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可以使用[3]。近年来,北京地区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带饰,如北京工商大学明代太监墓[4]、奥运场馆之一飞碟靶场明代太监墓[5]等。这些玉带均出土于墓葬之中,其中一套由同出的墓志碑文可考证其主人为深受皇帝宠信的明代御用监太监赵西漳,证明了玉带的享用者都有着较高的身份地位。本次发掘清理的两座墓葬虽未见墓碑或墓志铭,墓主人的具体情况无从推断,但从所出玉带及同出器物如玉佩饰、青花瓷罐等可知,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应是很高的。
  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雕琢技法是先减地留出主题纹饰,在降低的地子上透雕所需辅助纹饰,然后再加工出主题纹饰,使得整体纹饰起伏感很强[6]。两座墓葬所出的透雕玉带充分体现了明代玉带的这一时代特色,为研究明代带饰制度、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1][6]参阅明月清风:《玉带钩·玉带板》,中国文物网相关链接。
  [2]沈珠:《中国古代玉带具沿革及时代特色》,《北京文博》2007年3期。
  [3]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科学出版社,2001年。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明代太监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5]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