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虎卧老人行书《遂闲堂十律诗》考

作者:张金栋 高朝英




  【关键词】虎卧老人;史可法;张霖;张;书法;畿辅先哲祠
  【摘要】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虎卧老人行书《遂闲堂十律诗》卷,前人定为史可法自书诗卷,后人定伪。文章探赜索隐,再现了其历史、艺术价值,并对作者及所涉的畿辅先哲张霖、张略作考迹。
  
  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世所罕睹,几经兵燹,幸尚完好” 的虎卧老人行书《遂闲堂十律诗》卷,前人定为明末英烈史可法自书诗卷,后人曰非,冷落如“灰姑娘”,可谓古今聚讼无定论,高阁束之半世纪。兹结合相关文献试作考释,聊陈鄙见,发其潜隐。
  
  一
  
  虎卧老人行书《遂闲堂十律诗》卷(以下简称诗卷),保存状况除裱边略有残损外,卷面如新,置于红木盒内。盒面镌刻楷书“明史忠正公自书诗卷”9字(图一)。
  
  包首楷书题签:“史阁部行书《遂闲堂十律诗》卷,闻妙香室藏”。引首空白无题。本幅为绢本,纵34厘米,横790厘米。行书十律诗,行2~8字,凡79行440 字,字径5厘米左右(图二)。为方便读者,释文如下:
  不尽林泉意,频频过海城。落潮官舫急,断草女墙平。酒国多坚垒,文垣有旧名。绿杨吹作雨,那得便忘情。
  
  复道无人过,幽栖未可群。竹留孤涧月,鹤占半巢云。今古凭阑合,阴晴隔岭分。小风吹麝草,冥漠送余熏。
  白发今如此,优游遂物华。忽闻锄石术,闲或倚山茶。避迹书仍著,忘情帽屡斜。有时怀静侣,天外趁渔。
  群帆争鸟下,地势似乌蛮。寥廓一逢树,苍茫少见山。人行深雾上,泉响乱云间。野性宜幽僻,经时独往还。
  鸥鸟无机事,浮沉水一隈。候亭津吏去,华馆酒人来。青序回闲吹,苍岚起夕埃。桑溟同在眼,孤抱若为开。
  二月亦已尽,北来春事稀。海云生半壑,溪雾隐双扉。尘客芝廛迥,仙郎花屿微。游随我驻,暮听报斜晖。
  到门还几折,宛转入幽堂。润雨苔花细,含风蕙草香。只缘同至性,岂独恋欢场。尊酒偕清坐,招携兴自长。
  小部传难得,声容个个清。屏风云母嫩,歌板雪儿轻。娇燕欲回席,垂杨直上城。尽随莱子辞,添助彩衣明。
  天肯留青眼,人才许素心。激云浮缓节,乘夕试微吟。星斗灯华杂,江潭酒味深。不须惊漏促,藜杖易相寻。
  深居高会罢,回首望风湍。未有骊歌发,频禁别绪难。金茎何处拾,瑶瑟更谁弹。散帙烦君手,殷勤向后看。
   戊辰仲春,过甜雪台道,坐遂闲堂赋得十律奉赠,聊志交晤之概,非敢拟少陵何氏山林作也。虎卧老人。
  款下钤“史可法”、“宪之”朱文小方印(图三),卷首、卷尾钤有鉴藏印“畿辅先哲祠收藏字画金石印记”、“畿辅先哲祠金石图书记”。
  
  按,史可法(1602~1645年),字宪之,顺天府大兴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政权,史氏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事,后改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顺治二年,扬州城破被杀。后人称之为史阁部,清代追谥忠正。工行书,气势严正,似其为人。
  卷后有张之洞、周肇祥跋。张之洞跋,行书,凡3行36字,曰:
  光绪六年五月朔,得此卷于山阳李尚书宗家藏之北学堂,永为吾乡世宝。南皮张之洞记。
  款下钤 “张之洞长寿年宜子孙” 白文印(图四)。
  按,张之洞(1832~1909年),字香涛,号孝达,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历官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湖广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工书法,师苏东坡。
  周肇祥跋,行草书,凡14行228字。曰:
  明史阁部可法《遂闲堂十律诗》卷为山阳李宗“闻妙香室”故物,后归畿辅先哲祠。(畿辅先哲祠)所藏书画,余多见之,此独未睹。顷河北同乡出以影印,宣扬文化,并作纪念,意甚盛也。按《明史》本传,公登崇祯元年戊辰进士,斯即是年仲春所作,兴致清新,笔力遒劲,其后日之功业、节概可以想见。虽原籍河南祥符,而世居都下,寄籍大兴。乡贤遗迹,天壤宝,愿河北诸君子珍重保存,期于永久弗失耳。余旅居之暇,漫游厂肆三十年中,虎卧老人墨迹亦尝得觏,相传为阁部别号,所钤闲章难以证明。是卷亦题虎卧老人,而名、字两印具在,不禁叫绝,为浮大白者三,因并及之。
  辛卯大雪前日,周肇祥敬题。
  款下钤 “肇祥” 朱文印、 “退翁” 白文印,跋前钤朱文引首印“金莲花馆”(图五)。
  
  按,周肇祥(1880~1954年),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又号无畏,浙江绍兴人。清末举人,肄业京师大学堂。历任北京政府京师警察总监、山东盐运使、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署理湖南省省长、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等。工诗、古文辞,平生笃嗜古物,广搜精选,研讨有年。亦工书画。曾在北京主办中国画学研究会,出版《艺林旬刊》、《艺林月刊》。平生著述甚多,有《游山》、《山游访碑目》、《石刻汇目》、《画林劝鉴录》、《退翁墨录》、《琉璃厂杂记》等[1]。
  
  二
  
  从诗卷包首题签及张之洞、周肇祥跋可知原为“山阳李宗‘闻妙香室’故物”。
  按,李宗(1779~1846年),字静远,号芝龄,江苏山阳人。嘉庆七年(1802年)榜眼。历任日讲起居注官,贵州、浙江、江西学政,礼部、户部、工部、吏部侍郎,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署兵部尚书等。著有《闻妙香室文集》、《闻妙香室诗集》、《黔记》等。
  据清徐士芬《吏部尚书山阳李公墓志
  铭》[2]、《清史稿》卷375《李宗》载:李氏自嘉庆七年(1802年)中榜眼,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署兵部尚书、道光二十六年卒于京,为宦达40余年,外放不长,久居北京,可谓京城名宦巨卿。结合周肇祥所言在京中“虎卧老人墨迹亦尝得觏”,由此推之,诗卷应得之于北京。其时间,从李氏仕宦经历分析,可能得之于道光年间。
  光绪五年(1879年),为了祭祀畿辅先哲,荣耀故里,垂范后人,直隶籍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李鸿藻与兵部尚书沈桂芬商定,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创建畿辅先哲祠(今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40号),由张之洞负责操办,参与者有张佩纶、张人骏、张曾等直隶籍同僚。 “诸公征文考献,博稽群书,搜讨靡遗,厘定牌位及祭祀礼节”[3]。因史可法“世居都下,寄籍大兴”,作为畿辅忠义入畿辅先哲祠,其牌位供奉在祠堂正殿中。
  畿辅先哲祠在创建之初就对先哲书画及遗物进行了征集,据原天津河北博物院馆长姚彤章云,此事有赖于原军机大臣、咸丰皇帝的托孤重臣、“祺祥政变”中被罢官的赞襄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提供线索,其乃畿辅天津人,“居京师最久,凡穷乡僻壤,独行隐逸,一行之书,一之画,能详其家世”[4]。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李鸿藻率领下,直隶籍同僚67人在畿辅先哲祠“肇举春
  祭”[5],两个多月后,即五月初一,可能在焦佑瀛从中斡旋下,畿辅先哲祠喜获李家什袭珍藏的诗卷,五月初三,张之洞致李鸿藻书云:“购得史阁部诗卷,价银四十五两。”[6]当时,50两银为一大锭,据专家称可购一所农家小院。购史可法墨迹长卷用银45两,价似低廉,大概卖和捐二者兼之。
  诗卷大约从道光年间至光绪六年在李家秘藏了大约四五十年,按李氏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及历代书画收藏惯例,卷中当有李氏或其后人的收藏遗迹,如题跋、观款、钤印等,但卷中无任何痕迹可寻。查《张文襄公年谱》光绪六年中秋,张之洞致李鸿藻书云:“先哲祠改制中龛神牌暨扁联、书画、碑砚裱工装饰等费,自春间至今,约计在二百金。”[7]结合诗卷现存的装裱形式、色泽等分析,当为光绪六年五六月间所重裱。也就是说诗卷入藏畿辅先哲祠时已陈旧不堪,张之洞请人进行了重裱,并新配了木盒。诗卷中若有李氏或其后人的收藏遗迹,应佚于这次装裱中。这亦说明了李氏一家视诗卷为拱璧,奉若神明,深知于本幅上不可造次留下收藏遗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