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河北内丘扁鹊庙考述
作者:贾成惠
三、建筑布局及扁鹊殿大木构架
扁鹊庙坐北朝南,依山随势而建,四周群山环绕,庙前河水涓涓,诸殿坐落其间,地势由前而后逐渐升高,落差有17.2米,景致独具特色。建筑总平面布局呈长方形,轴线对称分布,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由回生桥、桥楼、山门、扁鹊殿、后土前殿、后土后殿、碑楼、牛王庙、火神庙、百子殿、药王庙、道士院、三清殿、玉皇殿、老君洞、财神殿等2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建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图二)。总体建筑以天(玉皇)、地(后土)、人(扁鹊)三才者布局,其中三大殿为整个庙群的主体,配殿建筑与主体建筑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历代帝臣官宦、文人骚客、善男信女到此揽胜观光,朝山祭圣,为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碣、碑刻、石刻等文物古迹。
扁鹊庙的建筑是先有扁鹊墓,后建扁鹊祠,最后以人名为庙名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自宋、元以后,增设了具有道教色彩的配套庙宇建筑,形成了今天规模宏伟、壮观的道教庙宇建筑群。
扁鹊殿为该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位于中轴线南端,坐北向南,是祭祀扁鹊之处所。该殿面阔七间,长21.78米,进深三间,宽9.94米,系单檐布瓦九脊歇山顶,建筑面积216.49平方米,占地面积426平方米。从建筑结构和大木构件来看,具有元代的建筑风格(图三)。
该殿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檐柱20根,其中12根埋于墙体,并采用移柱的方法,将内柱向外移1.15米。柱网布局采用减柱、移柱的手法,殿内设置金柱10根,扩大殿内空间,节省用材(图四)。在四周檐下设斗拱44朵,单材12.5厘米,足材18厘米,材宽10厘米,为五铺作双下昂双抄计心造(图五)。梁架结构为六椽前后对搭牵用四柱,彻上露明造,无施叉手、托脚,各节点均施攀间拱及驼墩垫支,明、次两间的驼峰两侧均雕刻瑞兽及花卉图案(图六)。
1996年3月,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对扁鹊殿进行了大修。在清理该殿基础时发现原基础比现存的基础要大一圈,四周各外延1米左右。说明现存大殿是元初在火焚后的废墟上重建的,同时证实在元代以前该殿四周确带有房廊,并有宋天圣九年(1031年)《鹊山大王庙重修房廊记》(残碑)可证。
元初,太医提点颜公天翼“慕扁鹊神应之垂远,思三才得一宁世,奏领钦命,募工鸠材,崇高扩广,前仆后继,倾父子两代之心力,终使庙宇群起,焕然一新”。扁鹊殿虽经历代多次维修,但大木结构的整体风格仍保留着元代建筑的特征。
四、扁鹊庙的价值
扁鹊其人一生忠于医业,仁爱至诚,普济苍生,反对巫术,倡导医学,注重实践,医精大成,医德高尚,使后人景仰不已。扁鹊的后半生是在他的受封地鹊山度过的,故人们以锦绣山川的永恒崇宏,修祠祭祀,寄托后人对于先贤的缅怀和景仰。扁鹊庙始建年代久远,在历史上历经劫难,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和发展。该庙曾经毁后再建,建后又毁,这一历史过程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建筑上,从中可折射出修建扁鹊庙的沧桑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内丘扁鹊庙是全国同类扁鹊庙中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能保存至今,实属难能可贵。扁鹊庙群总体建筑格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建筑选址上独具匠心。基址正好处于一个山环水绕的中央,地势平坦,而且有一定的坡度,依山就势而建,正符合传统风水说的基本格局“背山面水,负阴抱
阳”[2]。二是根据地形、地貌,适度地缩小或扩大前后各殿的距离,有意设置配殿廊庑作陪衬,以达到顺其自然之目的。这两点充分体现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扁鹊庙作为该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在建筑形式、梁架结构、柱网布局上也有独到之处。首先是采用减柱、移柱并用的手法,使该殿稍间减少两根金柱,在次间增添两根中柱列为一排,比一般减少一排。移动内檐金柱的目的在于:一是可以省材;二是出于内部使用功能的考虑,适应殿内供奉活动的需要;三是艺术处理的需要,变换复杂的梁架结构;四是减少塑像前的遮挡,以便于瞻视并保证有足够的礼拜场地。建筑上所有的线和面都是微微弯曲的、柔韧的、轻扬的,跳跃地流露出活泼的生命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内丘扁鹊庙建筑群具有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它为研究古代建筑结构的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例,作为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的实物例证,也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1]马堪温:《内丘县神头村扁鹊庙调查记》,《中华医史》第7卷第2期,1955年。
[2]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载《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31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