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涿州上念头东汉墓葬发掘简报

作者:史殿海




  【关键词】河北;涿州市;上念头;东汉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05年8月,在涿州市上念头村发现一座古墓,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派专业人员赴现场调查, 并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品有鎏金彩绘青铜器及彩绘陶器、错金铁镜、五铢钱币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分析,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贵族或高官墓葬。
  
  2005年8月2日,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接到涿州市公安局关于上念头村南农田内发现古墓的电话,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调查。墓葬局部已被挖开,地表散见墓砖。8月3日~ 25日,在保定市文物管理所的指导下,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一、 地理位置
  
  墓葬位于涿州市双塔办事处上念头村南约 600 米,北二环桥西南处,西北距拒马河约1.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史邱庄古墓约0.5公里(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等六部分组成,方向10°(图二、三),含墓道南北全长31米。墓底距地表深4.2米。墓砖除前室墓底用少量方花砖外,其他均用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6厘米的青砖砌成。
  
  
  墓道为竖穴斜坡底式,长11米,宽0.94~1.28米,深0.9~3.6米。西壁有方形柱洞8个,东壁有方形柱洞6个,柱洞间距20~28厘米。柱洞高22~60厘米,宽14~22厘米,进入壁深5~14厘米。柱洞内残存有零星的木灰(图四)。
  
  墓门为拱券形顶,双层券,高1.92米,宽1.18米,进深0.40米。券底外侧为两层侧立砖。双层封门砖,其中内层为二顺一丁砌法,至15层后顺向平砌6层至券顶;外层顺向平砌26层至顶,底部外侧侧立单层贴面砖(图五、六)。
  
  甬道位于墓门与前室之间,全长9.6米。拱券形顶,券顶上下侧立砌两层,两壁二顺一丁砌法。两壁中部有凹槽,将甬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5.6米,宽1.08~1.18米,高2.24米;南段长4米,宽1米,高2米。凹槽宽6厘米,进深14厘米,应是象征第二道封门。甬道底部横铺砖一层。由于基础较软,导致左右侧下沉,中间隆起;该部位的墓坑土圹东侧坍塌,西侧有方形柱洞6个,其高低、宽窄、深浅、距离均不一致,高124~174厘米,宽10~20厘米,进入壁深7~9厘米,其可能是当初建墓时搭棚所留下的痕迹(图七)。
  前室墓顶保存较好,单层丁砌,为四面叠涩穹隆顶,拱高1米,东北角有近期盗洞一个。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米,南北宽2.4米,高2.6米。四壁均为二顺一丁的砌法,砌至31层起券。墓底有铺地砖两层,上层铺回纹方砖,南北5排,东西6排,共30块,砖边长42厘米,厚6厘米(图八)。下层铺席纹长方形青砖,砖下铺沙子一层,厚5厘米。南壁有过道与中室相连,过道长2.1米,宽1.1米,高1.62米,拱券形顶,丁砌两层,壁砖砌法与前室相同,底部平铺席纹长方形青砖两层,厚12厘米。
  中室形顶,顶双层,中部有长方形盗洞一个。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5米,东西宽3.1米,高2.6米。墓壁砌法与前室相同。在东、南两壁均发现有盗洞。墓底平铺单层席纹砖一层,砖下铺沙子一层,厚30厘米,沙层下再铺侧立砖一层,厚14厘米。墓室西壁中部有过道与后室相连,过道长2.25米,宽1.1米,高1.4米,双重拱券顶,局部坍塌,两壁和底部砌法与通往前室的过道相同(图九)。
  后室顶部被毁不存,墓壁也多处被破坏。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15米,南北宽3.4米,残存最高2.6米。墓壁的东壁内砌一墙,高1.3米,起支撑作用。墓底平铺席纹砖两层,砖下依次铺大粒沙、木炭和砖,其中沙子厚10厘米,木炭厚16厘米,砖厚14厘米,共厚40厘米。西壁中部土圹有盗洞痕迹。
  墓葬因曾被盗扰,骨架已被扰乱,在前室扰土中发现一个男性头骨和部分肢骨,在甬道的南部发现一具零乱的女性骨架。
  
  三、随葬品
  
  墓葬虽然被盗,但仍在中室出土了鎏金彩绘青铜器9件、彩绘陶器15件、错金铁镜2面,前、中、后室共出土五铢钱币2500枚。
  1、鎏金彩绘青铜器
  案1件。平面呈长方形,两端斜坡翘起,两边小立沿,平底,底部有四个蹄形足。案面鎏金彩绘,其中用朱砂绘宽带一周。长32.3厘米,宽22.3厘米,高4.6厘米(图一○,1)。
  
  盘3件 ,分二型。
  A型1件。圆形,浅盘,窄沿,平底,下有三个蹄形足。盘面鎏金彩绘,彩绘纹饰已漫漶不清。直径37.5厘米,高6.9厘米(图一○,2)。
  B型 2件。大小相同,其中一件口沿稍残缺。敞口,弧腹,平底。器表鎏金,其上朱绘纹饰,但多剥落。口径20.4厘米,底径9.7厘米,高3厘米(图一○,3)。
  钵1件。直口,平唇,口外沿有一周较窄的凸沿,弧腹,近底部向内收,略呈圜底,矮圈足。器表鎏金,内外壁均有朱绘纹饰,已剥落不清。口径18.9厘米,足径10.7厘米,高6.7厘米(图一○,4)。
  耳杯3件,形制、大小相同。椭圆形,两侧有耳,微上翘,平底,有矮圈足。器表鎏金,内壁涂朱色,器耳与外壁有朱绘纹样,剥落严重。长径12.5厘米,短径9.6厘米,高3.5厘米(图一○,5)。
  此外,还出土铜箸1双。
  2、错金铁镜
  铁镜2面,形状、大小相同。圆形,半圆形钮。镜背面饰错金图案,因锈蚀严重,除看出有卷云纹外,其他图案不清。直径17.2厘米,厚0.6厘米(图一○,6)。
  3、彩绘陶器
  壶8件,分三型。
  A型1件。泥质灰陶。直口,平唇,长颈,广圆肩,鼓腹,肩两侧各有一兽面铺首衔环,高圈足。通体施朱色,颜色大部脱落,图案模糊不清。口径17.2厘米,腹径24.4厘米,足径11.6厘米,通高 40.9厘米(图一一,1)。
  B型1件。直口,平唇,扁椭圆形腹,圆肩, 两肩各有一耳,长方形足。 通体施朱色,大部颜色脱落,图案模糊不清。口径9.2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足径16.9厘米,通高 29厘米(图一一,2)。
  C型6件, 形制相同。泥质灰陶,盘口,平唇,束颈,广圆肩,弧腹,高圈足。通体施白衣,其上用朱、墨二色绘图案,可辨纹饰有弧线三角纹、云气纹等。口径18.5厘米,腹径25.7厘米,足径11.3厘米,通高41.5厘米(图一一,3)。
  
  羊尊1件。为卧羊形,背部有一矮圆柱形口。通体施白衣,其上再施以彩绘,多有脱落,羊的鼻孔处点以朱色,颈部、前胸及臀部有黑边朱色带,双腿用朱色勾画成椭圆形。矮圆柱形口的周边施一周朱、黑色相间的三角纹。制作精致,造型生动。长33.5厘米 ,宽12厘米,高17厘米(图一一,4)。
  鸡2件,分两型。
  A型1件。雌性,泥质灰陶,模制。扬颈,张口,尾翘起。通体施白衣,其上再施以朱色、黑色彩绘。长10厘米,高6厘米(图一一,5)。
  B型1件,雄性。泥质灰陶,模制。高冠,张口,扬颈,尾向下卷曲。通体施白衣,鸡冠用朱色短弧线勾出纹理;翅以朱色勾出轮廓,黑色勾出羽毛及细部,再点以朱色。长21.5厘米,高19厘米(图一一,6)。
  此外,还出土圈1件、犬1件、耳杯2件。
  
  四、结语
  
  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及出土人骨骸的情况看,该墓应为东汉时期的夫妻合葬墓。此墓在历史上虽四次被盗掘,但仍出土了铜、铁、陶等各类器物数十件及大量铜钱,可见其随葬品十分丰富。尽管没有发现关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记载,但其精美的随葬品和较大规模的墓室,均表明墓主人的身份较高,推测为东汉时期的贵族或高级官吏。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