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清代“开州之印”小考

作者:徐志芬




  开州之印,铜质,椭圆形柱状长直纽,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3厘米,厚1.7厘米,通高10.8厘米(图一)。印面为满汉文对译,右汉文篆书“开州之印” 2行4字,左对译满文篆书二行,中间手写体满文一行(图二)。印背纽右侧阴刻汉字楷书“开州之印礼部造” 2行7字,左侧阴刻满文二行。印的右立侧面阴刻“同字九百十五号”,左立侧面刻“同治八年八月日”。该印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开州,上古时称濮阳,是颛顼部族居住的地方。夏王朝为“昆吾国”,西周时属卫,秦代亦称濮阳。汉因秦制,置濮阳县。唐为澶水县,宋为澶州。金皇统年间改开州,元、明、清因之。《大清一统志》卷35《大名府•建置沿革》载:“开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北至清丰县界三十五里,东至山东曹州府濮州界五十五里,西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七十里,南至东明县界六十五里。……古颛顼之墟,夏时为昆吾国……,五代晋天福三年改制澶州。……开运元年升为镇宁军节度。宋曰澶州,澶渊郡镇宁军节度。……金仍曰澶州,皇统四年改曰开州,属大名府路。元属大名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濮阳县省入,仍属大名府。本朝因之。”[1]
  开州(今河南濮阳县)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乃中原要冲,不仅历史悠久,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商灭夏的“昆吾之战”、春秋晋楚的“城濮之战”、晋郑的“铁丘之战”、秦末的“项羽章邯之战”、汉末曹操吕布的“濮阳之战”、五代晋梁的“德胜之战”、宋辽的“澶渊之战”等均发生于此。清代的开州城乃是在宋城的旧址上修筑的。《大清一统志》卷35《大名府•城池》载:“开州城,旧土城,周二十四里,门四,濠广一丈。宋时旧址。明弘治以来,相续修筑。”[2]由于开州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自金代以来不断衰退,至清代已降为散州,与县平行,“其首官知州行知县事”[3]。《清史稿》卷54《地理一》载:“大名府,……领州一、县六。……开州,府南面二十里。……徐镇堡、两门集、并店集、柳下屯四镇。吕丘堡,州判驻”[4]。与普通县已无区别了。
  
  《清朝通典》卷54《礼•嘉四》:“(乾隆)十三年钦定清文篆书,命改铸百官印信,清篆左,汉篆右,印文以品秩为序。文职一、二品尚方大篆;……内六、外五品以下垂露篆。”[5]又据《清史稿》卷104《舆服志三》载:“各州铜印,直纽,方二寸三分,厚五分。……各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6]清制营造尺1寸等于3.2厘米,该印边长7.3厘米,厚1.7厘米,应为知州用印,其文为“外五品以下垂露篆”。
  该印铸于同治八年八月,此时开州执政之知州当为此印的使用者。据清代《开州志》卷之4《职官表》载:“知州 ,(同治)七年,杨琛,湖北,汉阳监生……;同治九年, 荣诰, 蒙古正白旗,进士。”[7]由此可知湖北汉阳杨琛时为开州知州,当为此印的使用者。
  
  [1][2]《大清一统志》,上海涵芬楼影印。
  [3]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清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4][6]《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5]《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7]清光绪七年《开州志》。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