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邢台旅馆唐、金墓葬

作者:李 军




  【关键词】邢台;唐代;金代;墓葬;简报
  【摘 要】2002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旅馆基建中发掘了一批汉至宋、金的墓葬,文章对其中的7座唐代洞室墓、1座金代竖穴土坑墓的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进行了介绍。经初步对比分析,7座唐代洞室墓时代上限为武周初年或唐玄宗后期,下限不晚于唐代中期;金代墓葬的时代上限为北宋末年,下限为金初或稍晚。
  2002年8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旅馆基建中清理发掘了一批汉至宋、金的墓葬。汉代墓葬共32座,其中25座被严重盗扰,仅7座小型竖穴土坑墓较完整,但出土遗物不多。唐、宋、金墓葬共10座,除3座被盗扰破坏外,余墓葬形制较完整,出土随葬品亦较丰富,颇具地方特点。现将唐、金墓葬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
  
  墓葬区位于邢台市桥西区中兴西大街北侧邢台旅馆,西邻市委家属院,东邻市中级人民法院(图一)。
  
  二、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唐代墓葬共7座,编号分别为M4、M7、M12、M13、M27、M28、M33,均为坐北朝南的洞室墓,大部分墓葬排列间距不等,唯M12、M13相近且并排。这批唐墓分单人葬和双人合葬两类。双人合葬墓2座(M12、M13),此类墓随葬器物较丰富,器物组合以瓷碗、陶盏、陶罐为主,间或增加瓷执壶、瓷盏托以及陶塔式罐等。单人墓4座(M4、M7、M27、M28),此类墓葬随葬器物较少,一般随葬1~3件,个别随葬4件,随葬品以瓷执壶为主,间或增加陶罐、瓷碗。此外,M33被严重盗扰,仅出土瓷碗1件。金代墓葬3座,编号分别为M23、M24、M38,均为竖穴土坑墓,排列也没有规律,其中2座盗扰严重,无遗物(图二)。现将唐墓中具有代表性的M4、M12和金代M38墓葬结构分别叙述如下:
  
  M4 位于发掘区北部,东距M7为 9米,南距M24 为14.5米,墓向170度。由墓道和土洞室组成。墓道平面南宽北窄呈梯形,宽0.84~ 0.8米,长1.6米,墓道底部有呈南高北低的缓坡,深2.1米。墓门弧形顶,宽0.8米,高0.9米,用土坯封堵。墓室平面南宽北窄,宽0.8~1.1米,长2.3米,高0.9米。墓室内有一木棺痕迹,长1.8米,宽0.5米,高度不详。棺内有一约45岁的男性骨架,头向南,仰身直肢,口含铜钱1枚,腰间有铜带具1副。随葬品置于棺前,有黄釉瓷执壶、陶罐各1件,在头部下出土铜合页1件(图三)。
  M12 位于发掘区中部偏东,西与M13并排,相距2米,墓向185度。由墓道、洞室、甬道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葬南部,平面南宽北窄,长2.5米,宽0.86~1米,深3.2~3.4米,距地表深4.6~4.8米。甬道弧形顶,进深0.7米,宽0.84米,高1.3米,南口用残砖错缝封堵,封门墙高0.5米,底层平置砖志一合,盖东志西,封门墙上部东侧口向东南有彩绘陶罐1件,甬道内有陶罐4件、砖志1合。洞室底略呈长方形,长2.4米,宽1.4米,拱形顶,高1.3米。洞室内置两棺,已朽。东棺长1.88米,宽1.45米,高度不详,棺内有男性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年龄约50岁,其头前有瓷碗1件、陶罐2件、陶盏3件。西棺斜放,其北端叠压在东棺及男墓主左小腿上,棺长1.74米,宽0.54米,高0.4米,内有一仰身直肢的女性骨架,其头部东侧有铁剪1把(图四、六)。
  M38 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东北距M28 为7.8米。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175度,长2.5米,宽1米,深2米,距地表深3.5米。墓室有长方形木棺痕迹,长1.86米,宽0.8米,高度不详。棺内有一约50岁的女性骨架,头向南,面向上,仰身,两腿向外弯曲呈弓形。头部西侧有绿釉瓷枕1件(图五、七)。
  
  三、出土遗物
  
  (一)唐代
  1、瓷器
  瓷碗4件,分三型。
  A型1件。M33∶1,侈口,方唇,腹微弧,假圈足,足底缘斜削一周,内底有三叉形支钉支烧痕迹。胎体厚重,器内满施白釉,外挂半釉,釉下施化妆土。下腹露胎处有水石红现象。口径12.8厘米,底径6.5厘米,高4厘米(图八,3)。
  
  B型1件。M13∶16,敞口,斜直腹,玉璧底。细白胎,胎质坚硬。内外满施乳青色釉,底足无釉,釉色润泽明亮,器外局部施釉不到底,有积釉现象。口径13.6厘米,底径6.4厘米,高3.2厘米(图八,4)。
  C型2件。圆唇,弧腹,假圈足。粗白胎,胎体厚重。M12∶8,器表施白色化妆土,外挂白釉,器内施满釉,外施半釉,有流釉现象,下腹部及底部有褐色斑点。口径14.4厘米,底径7.3厘米,高4.2厘米(图八,5)。
  盏托1件。M13∶15,圆唇,葵口。托圈圆唇,微敛,圈足。内墙稍斜,底心微凸。细白胎,底足有粘沙现象。器内满施乳白釉,器外施釉至底足,足内无釉。口径14.4厘米,底径4.8厘米,高2.8厘米(图八,1;封二,1)。
  执壶5件。分黄色和黑色釉两种。
  黄釉执壶4件,可分二型。
  A型2件。器形显瘦高,圆唇,口微侈,颈长近直,丰肩,直腹,下腹稍内收,底部微外撇,平底,底缘斜削一周。肩部前有管状短流,后有双泥条曲柄,颈肩之间左右两侧安双泥条提系。细白胎。器内外均挂半釉,釉下施化妆土。M4∶1,施姜黄釉,釉色润泽明亮,局部露化妆土,釉面有细小冰裂纹,化妆土上有数周戳点纹,管状短流上饰数周凹弦纹。口径6.4厘米,底径7.5厘米,高21.6厘米(图八,7;封二,2)。
  B型2件。器形显浑圆短胖,圆唇,口较A型更外侈,斜直颈,丰肩,弧腹,假圈足。足底外缘斜削一周,肩部安管状短流,颈肩之间安双泥条曲柄和双泥条提系。器内外施黄釉至下腹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粗白胎略含杂质。M7∶3,已残。黄釉较深,上腹部有流釉现象,积釉处呈色较黑,釉下刻划席纹,下腹局部过火泛红。口径6.5厘米,底径6.8厘米,高18.4厘米(图八,2)。
  黑釉执壶1件。M13∶14,圆唇,近喇叭状口,长颈,鼓肩,弧腹,假圈足,足底外缘斜削一周。肩部安一管状短流,双泥条曲柄。粗胎,胎质泛红。器内施半釉,器外挂黑釉至下腹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口径7.2厘米,底径6.4厘米,高17.2厘米(图八,6;封二,3)。
  2、铜器
  铜带具2副。M4∶3,青铜质,正面鎏金。由带扣2件、方形4件、拱形7件组成;方形、拱形中下部均有一长方形孔;方形边长3.5厘米,孔长1.8厘米,宽0.2厘米;拱形长3.6厘米,宽3.4厘米厘米,孔长1.4厘米,宽0.2厘米;带扣拱形,其中一件长6.6厘米,宽3.8厘米,另一件长5厘米,宽3.8厘米(图九,2)。M27∶3,形制基本同M4∶3,由带扣2件、方形4件、拱形4件组成。背面为青铜质,正面为铁质,出土时铁质部分严重锈蚀。带扣2件,一件长7.6厘米,宽4厘米;另一件长6.4厘米,宽4厘米。拱形、方形中下部均有长方形孔,方形长4厘米,宽3.4厘米,孔长1.8厘米,宽0.2厘米;拱形长3.4厘米,宽2.6厘米,孔长1.5厘米,宽0.2厘米(图九,1)。
  铜钱6枚。开元通宝5枚,形制相同,钱文隶体,直径2.4厘米(图一一,9)。乾元重宝1枚,钱文隶体,直径2.4厘米(图一一,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