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试论国外考古资料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利用问题
作者:熊增珑
[摘要]随着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的发展,国外考古资料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国内考古界对国外资料的介绍和利用却十分薄弱,这严重地制约了这种交流研究的发展,本文就该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尤其是早期交流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一些学者在这方面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研究不仅要对国内的资料有充分的了解,更要对国外的相关资料有深刻的认识。近年来国内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对于中西方交流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却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者对国外的考古资料缺乏充分的认识。归纳起来,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国外资料的介绍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考古学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这种研究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单纯地翻译介绍国外的理论著作,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6年主编的《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为典型代表,书中编译了数十篇介绍西方考古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及其与中国考古学相关的论著,这种理论的介绍使我们能够对国外考古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第二个层次就是通过对国外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给国内学者,努力尝试用西方的新理论方法来推动国内学术的研究,陈淳先生的专著《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突出代表,该书具有相当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目前一些青年学者(尤其是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就从事这种研究。
(2)有关考古学文化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介绍。这种研究主要就是翻译西方学者关于国外考古学文化的论著,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译的《苏联考古学》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为代表,应该说目前国内这种翻译研究工作是比较薄弱的。另外一项比较重要但是在国内比较少见的工作,就是对国外考古报告的翻译和整理,这是十分可惜的,因为如果没有国外最原始的资料,那么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就等于纸上谈兵。
(3)关于国外某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这种研究首先需要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整理提炼再介绍给国内学者,很明显这种研究是建立在第二种研究的基础上,杨建华教授的《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和冯恩学教授的《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都是这种研究的典型代表。
目前从国内发表的学术文章和专著的情况看,上述三种形式的研究,后两种最为缺乏。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语言的障碍是制约这种研究的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对国外的资料研究首先都需要进行翻译,这对外语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者没有办法进行直接的研究。另外由于专业术语和学科的原因,专门进行翻译工作的人员也很少愿意翻译国外的考古学文章。
还有就是国外资料搜集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国内的外文资料比较少见,我们很难全面地收集相关研究的国外考古资料,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资料我们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古学界对国外资料的翻译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忽视译著。很多单位都不把译著作为成果看待,这种做法严重地打击了学者们进行翻译工作的积极性,大家为了“成果”就只能把时间都花在国内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就算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翻译工作,也都是私下进行的,由于涉及到版权的问题,很多人为了避免麻烦而未能发表出来,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几个人对某一本书都进行过翻译,而大家却互相都不清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资料一直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导致了很多国内的学术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例如,关于中国早期金属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笔者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对和中国相关的国外早期金属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即使中国的金属是自身起源的,那也需要经过中外资料的比较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毕竟在西亚和小亚细亚地区公元前五六千纪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铜器,因此,没有国外的资料背景是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还有关于欧亚草原青铜器传播问题的探讨,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对欧亚草原地区诸青铜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可能有人会认为中国与中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距离非常远,这种联系不太可能,其实这确实是低估了古人远距离移动的能力,应该说中外的早期交流很早就开始了。从水涛的《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从殷商以来,中亚草原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就与远在安阳的商王朝发生了大量的文化交流,而周人也很有可能与中亚的塞克人存在着联系。另外,在《Early China》上发表的Luisa G.Fitzgerald—Huber的《Qijiaand Erlitou: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cultures》一文中,甚至探讨了更早的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与中亚等地区的远距离联系。
总之,需要利用国外考古资料来完成的研究有很多,而目前的现状严重地制约了这些研究的进程。笔者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翻译国外考古原始资料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大家能有更多的积极性从事这项工作。我相信,如果大量翻译的国外资料,尤其是考古原始资料发表出来,就会让更多的国内学者充分地了解国外的情况,这必将极大地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的发展。
虽然现状无法令人满意,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国外考古资料的利用。2004年7月在吉林大学召开的“首届全国学生考古学术论坛”上,林法先生在讲话中就从多角度阐述了学习和利用国外考古资料的重要性,并对与会的未来考古学者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所成就。当然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目前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众多考古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让世界了解我们,而我们更要了解世界。
[责任编辑:张金栋]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