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从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现看夏代礼制的几个特点

作者:李春华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主要发现;礼器;夏代礼制
  [摘 要]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三代之礼中,关于商代和周代的礼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关于夏代之礼却着墨者甚少。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代文化的重要考古学遗存。通过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学发现,可以初步认识夏礼的主要特征。
  
  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礼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已出现。从礼的出现到西周时期各种礼制的完备,再到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其深厚的历史背景自不能一言以道之,但可以肯定的是,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三代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关于商代和周代的礼,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较多,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然而关于夏代之礼却着墨者甚少,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夏代文字资料以供探求夏礼之用。可喜的是,基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的夏代的存在已为人们所公认,这就为研究夏礼确立了一个前提条件。目前考古发现的各类遗址中,可以确定为夏代文化遗存并且为比较多的学者认可的只有二里头文化,因此探索夏礼的工作理所当然应从二里头文化入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掘的遗址有近百处,主要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处。其中遗迹遗物最丰富、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能体现夏文化特征的首推偃师二里头遗址。本文就从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现开始,试探讨夏礼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特有的礼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二里头遗址关于礼的主要发现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大量能够表现出夏礼特征的遗迹与遗物,主要有:
  1、礼器
  礼器是礼制的物化表现形式,这是考古学研究礼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可能属于礼器的遗物,包括:
  玉礼器出土的玉器种类很多,属于礼器类的有玉圭、玉柄形器、玉钺、玉璋、玉璧戚等。玉礼器类型多圭、璋、钺,少璧、琮、璜等礼玉,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及商周礼玉均不同,表明夏代有独特的礼玉制度,但是,二里头遗址墓葬中缺少固定的玉器组合,出土位置多样化,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用玉制度。 青铜礼器先后发现了许多青铜器,其中有刀、凿、鱼钩等生产工具,有戈、戚、镞等兵器,盉、觚、鼎等容器,还有兽面铜牌饰等。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礼器主要表现为青铜容器,主要有爵、鼎。目前发现最多的是爵,许多考古学家都认为二里头出土的铜爵,是商代前期作为礼器的铜爵的先型。中国上古礼器就材质而言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即史前盛行的玉礼器和商周以后流行的青铜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兽面铜牌饰作为一种青铜器,却浑身镶满属于“玉”范畴的绿松石,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纹饰和工艺上起到从史前到商周的中介作用。
  陶礼器 主要有盉、觚、爵、豆等。
  乐器发现有漆鼓、石磬、铜铃等。之所以将其归入礼器类,一是因为其葬入墓中是为了显示墓主的地位和财富,二是古代礼乐本为一体,密不可分。
  2、礼制建筑
  在周代礼制中,宫室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此,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的发现为探讨夏礼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其时代均属二里头三期。
  一号宫殿整体略呈正方形,坐北朝南,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在殿堂附近和庭院中的一些灰坑内发现有人骨架,有的人骨架两手贴紧胯骨,似被捆绑着。有的灰坑内的填土经过夯打,很可能是举行某种仪式的祭祀坑。同时,在宫殿遗址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居住生活的迹象,推测可能是王室的宗庙建筑,在这里供奉其祖先,进行祭祀典礼和其他政治活动。
  二号宫殿位于二里头遗址的中部,也是一座大型夯土基址,是包括围墙、廊庑、大门、庭院、中心殿堂和大墓的一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二号宫殿基址北部有一座与中心殿堂同时的大墓,由此推测,可能属宗庙之类的建筑。二号宫殿下还有大面积夯土层,表明二期也可能有大型宫殿建筑。发掘者认为可能是宗教祭祀场所。
  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多处与祭祀有关的建筑基址。此类建筑遗存主要分布在宗庙、宫殿区的北面,呈东西方向排成一线,为高于地表的圆形建筑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形制、结构相当特殊,可以肯定不是用于居住,推测可能为祭祀性场所。
  3、墓葬制度
  二里头遗址已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化,等级森严,这明显地表现在墓葬制度中。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墓葬仅一座,发现于第二号宫殿基址上,早年被盗,仅发现朱漆木匣1件,内有完整的狗骨架1具。中型墓葬大多分布在遗址的东部和东北部的高地上,随葬器物一般为10件,最多的达20余件,通常随葬有2件酒器,即1件青铜爵和1件陶盉,其他还有青铜戈、钺和各种玉石饰物。小型墓一般只随葬陶器,少的仅4~5件,多的不过10件,随葬器物主要有觚、爵、角、盉、尊、豆、盆和罐等。有的墓坑极狭窄,仅容尸体勉强置入,无随葬品,有的死者作被捆绑状,可能是被当作牺牲活埋的。还有一种灰坑葬,这类墓没有明显墓坑,一般都埋在灰层内或灰坑的口部,死者骨架没有固定的姿势,有不少是摆放奇特或残缺不全的,基本上都无随葬品,这些死者的身份可能是战俘或奴隶。
  4、卜骨的发现
  二里头遗址的一至四期地层中均发现有牛、羊、猪的肩胛骨,数量较多,但完整者较少,大部分均已残破,只灼,不钻不凿。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的发现之外,还发现陶龟、陶鹗等陶塑的动物,似乎与动物崇拜等宗教观念有关。
  总之,从二里头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量能够反映夏代礼的特点的考古学材料。
  
  二、夏礼的几个主要特点
  
  夏礼的特点之一就是礼与王权相结合。学术界对礼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譬如“风俗”说认为礼起源于风俗习惯,“祭祀”说认为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礼仪”说认为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种种礼仪等等。这些说法都存在某些合理性,因为这些内容都属于礼的要素的一部分,但这些现象也是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具有的现象。礼之所以后来构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就是因为它不仅仅表现在这些层面上。众所周知,大汶口时期就已经有了礼的萌芽,到了龙山时代礼制的出现已相当普遍,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和辽西、燕山地区,许多重要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礼的踪迹,出土了一批特殊的玉器、漆木器、陶器,它们造型精美,常有兽面纹、蟠龙纹一类的特殊纹饰,许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实际用途,并只出土于少数随葬品丰富的大型或较大型的墓中。这些应被视为“礼器”的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