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怀安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

作者:徐建中




  【关键词】怀安县;明代;昭化寺;水陆画;壁画
  【摘要】水陆画是佛教举办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组画,明代水陆画包含了大量的宗教、艺术、民俗、服饰等历史信息,被誉为是敦煌壁画的延续。本文在介绍怀安县昭化寺大雄宝殿明代水陆画的同时,对壁画的布局、人物组合、绘画艺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昭化寺位于河北省怀安县怀安城镇西街路北,坐北朝南。据寺内明正统十年(1445年)《敕赐昭化寺碑》载,该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东配殿,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
  大雄宝殿是昭化寺的主体建筑(图一),位于中轴线的中部,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该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殿内四壁现存明代绘制的精美水陆壁画,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现将壁画内容做一介绍,并对其布局、人物组合、绘画艺术等做初步的探讨。
  
  
  一、大雄宝殿水陆画概况
  
  水陆画是佛教举办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组画。水陆法会亦称水陆道场,是佛教法会的一种,以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超度”水陆一切鬼魂为目的。我国在宋代已盛行在水陆法会上供奉水陆画。水陆画原为轴幅,长方形,以后寺院根据水陆画轴幅粉本绘制为壁画。明代的水陆画包含了大量的宗教、艺术、民俗、服饰等历史信息,被誉为是敦煌壁画的延续。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壁画绘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面积93.13平方米,绘人物故事画47幅,人物总计达560多人。
  北壁:中部为门,门之东西两壁各绘一幅2.6×5米的巨幅壁画。西部壁画已漫漶不清,依稀可看出中央绘释迦牟尼,趺坐于须弥座上,双手于腹前作禅定印,左右各有两尊菩萨,四角为护法天神。东部壁画为中央绘毗卢遮那佛,趺坐于须弥座上的莲花中,双手于胸前作外缚印(封二,1);西为普贤、文殊菩萨,东为观音、地藏菩萨,左上角和右上角为明王,左下角和右下角为护法四天王及其从者。
  东壁:壁画高2.7米,宽10.85米,分上下两排,每排11幅,每幅的右上角都有墨书榜题。上排从北至南依次绘圣僧罗汉众、玉皇大帝无色界四空天众、色界四禅天众、欲界上四天主并诸天众、星主北极紫微大帝、太乙诸神五方五帝等众、上清十一曜星君等众(图二)、天地水府三官北极四圣真君、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星君众、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星君众、天曹府君掌禄算诸司判官。下排从北至南依次绘往古帝王王子王孙文武官僚众、阿修罗大罗刹等众、般支迦大将矩畔拿等众、冥府十殿王官等众、地府三司六案地府都司判官众、地府五道将军牛头阿傍五瘟使者、起教大士面然鬼王依草附木、往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道士女冠等众、往古儒流贤士九流百家众、枉滥无辜衔冤抱恨赴刑都市误死针医横遭毒药诸产亡等众、投崖赴火□寒自焚兵戈荡灭水火漂焚□数孤魂诸鬼等众。
  
  西壁:壁画高2.7米,宽10.85米,亦分上下两排,上排11幅,下排10幅,每幅的右上角亦有墨书榜题(图三)。上排从北至南依次绘□□□罗汉众、天藏王菩萨后土圣母众、忉利帝释天主并诸天众、大梵天主并诸天众、北斗七星左辅右弼等众、南斗六星火铃将军等众、十二宫辰星君等众、五岳大帝江河淮济四渎源王众、十二元辰星君等众、主风主雨主雷主电诸龙神众、阿利帝母大罗刹等众。下排从北至南依次绘太岁大煞黄幡豹尾神众、水府扶桑□林大帝等众、陂池井泉诸龙神众、护国护民城隍社庙殿塔迦蓝众、九禹十八狱主等众、阴官奏书蚕官五鬼神众、金银铜铁五湖百川诸龙神众、四值功曹顺济龙王安济夫人等众、往古宫嫔姝女列女孝子顺孙等众、病疾缠绵自缢六道四生有情严寒大暑客死他乡仇冤报恨。
  
  南壁:殿门两侧壁各绘一幅金刚力士,每幅高2.5米,宽1.5米(封二,2)。
  另外,在殿内四面的拱眼壁上,皆绘有一佛端坐于莲花上,共48幅,形象基本相同,皆绘有三缕胡须(图四)。
  
  
  二、几个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1、昭化寺壁画反映了明代的宗教面貌。该壁画内容包含儒、释、道三教,属于佛教的有佛、菩萨、天王、罗汉、天龙八部等;属于道教的有四御五岳、日月星辰、真君大帝等;属于儒教的有君臣父子、文武官僚、孝子烈女等;另有佛、道混合成分的,如诸龙神、十殿阎王、六道轮回等。这种将儒、释、道三教人物共同绘于佛教殿堂的水陆画,在其它地方的明代建筑中也可以看到,如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毗卢寺毗卢殿明代水陆画[1],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腰殿明代水陆画[2]等,它反映了明代儒、释、道三教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日益加深。
  2、壁画在布局上以佛教为主,儒、道为辅。据有关资料记载,水陆画按幅数多少有大水陆和小水陆之分,大水陆一堂可达120幅至200幅,小水陆一堂32幅至72幅,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为佛、菩萨、明王等佛教人物像,下堂为儒、释、道三教人物像。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共47幅,应属小水陆范畴。在壁画的布局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轴幅水陆画的上、下堂进行布局的,如大雄宝殿北壁是殿内的主墙,绘上堂的释迦牟尼、诸菩萨、诸明王等,而东、西壁则绘下堂人物,其排列顺序由北向南为佛教的罗汉、诸天众,其次是儒、释、道三教人物。这说明,虽然是三教同堂,却是主次分明,体现了超孔超老、唯佛为贵的思想。
  3、壁画人物多,组合有特点。水陆画在发展过程中,每幅所绘人物可多可少,可分可合。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在人物的组合上亦较有特点:一是单幅画面积大,包含的人物众多,是其它水陆画中所少见的。如北墙的两壁都是2.6 ×5米的巨幅壁画,每幅都绘有40多个人物。二是内容合并的多。在47幅壁画中,有22幅的内容是把其它地方水陆画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了,占了壁画总数的近一半,如“五岳大帝江河淮济四渎源王众”,在山西省右玉县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五岳用了3幅,四渎1幅,共用4幅画表现;又如“主风主雨主雷主电诸龙神众”,在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腰殿明代水陆画中,分别用4幅来表现风、雷、雨、电。三是在人物的组合上打破了宗教界线,把佛、道两教的人物合并在了一幅之中,如“天藏王菩萨后土圣母众”和“往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道士女冠等众”等。该壁画虽然属小水陆范畴,由于进行了大量的人物合并,所绘的人物之多却超过了大水陆。如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腰殿水陆画面积130平方米,绘人物约300多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毗卢殿水陆画126幅,绘有人物506人;而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47幅,面积93.13平方米,却绘有各种人物达560多人,为研究水陆画在发展过程中的组合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4、绘画艺术精湛。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属工笔重彩人物画,在壁画的制作上,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壁画绘制方法,先用淡墨起稿,勾出轮廓,再施色彩。人物以墨线为骨,平涂着色,在着色上以朱红为主,兼以黑、黄、绿色、沥粉描金,显得富丽浑厚,深沉古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论男女都面容丰满,尤其是女性,圆脸高髻,丰腴肥硕,有唐代的遗风(封二,3)。画师对人物画的造诣较高,所绘人物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如“主风主雨主雷主电诸龙神众”(封二,4),画面以雷公为中心展开,画中雷公面如青靛,猴脸尖嘴,火眼金睛,怒目竖发,裸胸袒腹,状若力士;周身环绕连鼓八个,上饰火焰,其双臂肌肉突起,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在他的周围有手持圆镜的电母,身背风袋的风伯及左手持碗、右手作弹指状的雨师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中飞转的连鼓,喷发的火焰,飘扬的衣带,无不动感强烈。画师凭借高超的线描技法,不仅把人物的外形刻画得形象鲜明,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表现得细腻生动,如“十二元辰星君等众”,表现了十二生肖驾云遨游于天空的情景,其中前排左二的红脸黑须老者(肖兔)头戴五梁冠,双手执圭,正向身右的白面长须者(肖龙)诉说什么,而对方右手持圭,左手食、拇指捻须,低眉作沉思状(图五)。画中诉说者侧首倾身的急切形态和听者低眉捻须的沉思,表现得惟妙惟肖,跃然壁上。
  纵观昭化寺大雄宝殿壁画,画师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如,衣纹绉褶自然,人物神态生动。画面旗幡衣带,随风飘拂,可以看到“吴带当风”的艺术渊源。但亦有不足之处,如部分人物形象雷同,给人以程式化的感觉。但毕竟瑕不掩瑜,仍不失为明代水陆画中的优秀之作。
  5、昭化寺壁画有明确的作者及绘制时间。在南墙西边金刚力士画的左上方现存墨书题记:“时大明嘉靖肆拾壹年岁在壬戌冬拾月初拾日吉时谨志,画工匠人任朝相”(图六)。据此可知,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完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初十,由明代民间画师任朝相绘制。目前,有关画师任朝相的生平不详,待考。
  昭化寺大雄宝殿水陆画以儒、释、道三教人物为主,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大量的古代人物服饰、兵器、仪仗、生活用具、花草树木和民俗风情等,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丰富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揭示。
  
  [1]孙启祥:《毗卢寺创建年代、壁画绘制年代考》,《文物春秋》1994年2期。
  [2]王泽庆:《稷山青龙寺壁画初探》,《文物》1980年5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