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迁安小王庄金代墓葬清理简报

作者:迁安市博物馆




  【关键词】迁安市;金代墓葬;清理简报
  【摘要】1998年,在迁安市发现了一座小型砖室墓,出土有瓷碗、瓷盘、鎏金錾刻花笄、钱币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墓葬的时代应为金代早期。
  
  1998年5月31日,在迁安市南二环公路16号井位北侧发现一座古墓葬。迁安市博物馆接到报告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地理位置及形制
  
  墓葬位于迁安市城区南1公里,迁卢公路西150米处(图一)。墓葬平面为圆形,直径2.3米,因早年破坏坍塌,墓顶无存,墓壁残高1.07米。墓壁砖砌,为一平一丁结构,丁砖均为半截。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墓底铺砖,无棺床。墓室北侧有南北向立砌砖块,其东侧有一层烧骨碎块,应为骨灰龛,骨灰下置有钱币。东西向有一具散乱的尸骨,头骨位于西壁,下肢骨在东壁附近,部分上肢骨和肋骨位于中间。出土遗物大部分位于人骨南部。墓门宽43厘米,墓道为斜坡式,因遭破坏,故只清理约1.2米。墓向南偏西5度,编号98QXM 1(图二)。
  
  
  二、出土遗物
  
  1.陶器
  双耳罐1件(98QXM 1∶6)。残缺。圆唇,短束颈,鼓腹,平底,肩部有两桥形耳。口径18.5厘米,底径11厘米,高26.5厘米(图三,1)。
  2.瓷器
  碗3件。均残。均为六曲葵瓣形口沿,敞口,圈足,内底有一涩圈。 胎呈灰白色,体轻薄,外壁刮削痕明显。标本98QXM1∶3,内壁模饰六凸棱,釉色灰白泛黄,薄涩无光,口沿及腹部有垂泪痕,外壁下部露胎。口径21.8厘米,足径6.8厘米,高7.8厘米(图三,2)。标本98QXM1∶5,釉色白中泛黄,除内底涩圈外,通体施釉,口径13厘米,底径5.1厘米,高4.1厘米(图三,3)。
  盘1件(98QXM 1∶2)。残。六曲葵瓣形口沿,圆唇,斜折腹,圈足,内底有涩圈及叠烧粘疤。通体施白釉,釉面光亮,外壁施釉厚薄不均,厚处泛青绿色,有垂泪痕。口径20.4厘米,足径7厘米,高5厘米(图三,4)。
  鸡腿瓶1件(98QXM 1∶1)。缸胎,平沿方唇,侈口,鼓腹下收,平底。黑褐色釉泛绿,釉不到底。口径6.3厘米,底径8.6厘米,高43厘米(图三,5)。
  
  3.银器
  鎏金錾刻花笄1件(98QXM1∶7)。长条形,圭首,首部錾刻宝相花纹,纹面鎏金。长11.1厘米,首宽0.5厘米(图四,1)。
  
  鎏金錾刻花钗1件(98QXM1∶8)。为“U”形,圆柱体钗身。首部錾刻宝相花纹,纹面鎏金。长10.7厘米(图四,2)。
  4.骨器及钱币
  骨梳1件(98QXM1∶9)。残缺,长5厘米(图三,6)。
  钱币27枚。其中开元通宝5枚、皇宋通宝4枚、至道元宝2枚、景德元宝2枚、祥符通宝2枚、天禧通宝2 枚、熙宁重宝2枚、元丰通宝6枚、元通宝1枚、政和通宝1枚(图四,3~6)。
  
  三、结语
  
  该墓出土钱币中最晚的为“政和通宝”,所以其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墓葬形制与北京昌平陈庄墓葬相似,均为小型无棺床砖室墓[1]。出土的瓷碗均有涩圈,足跟粘有砂粒,应属金代器物[2],因此墓葬的时代应为金早期。
  墓室中发现一颗头骨,北侧龛内有骨灰,墓主应是夫妻二人。墓室中未发现朽木及棺钉,墓门宽仅43厘米,推测墓主人未用葬具。从墓室小而简陋,随葬品较少,无墓志,说明墓主人应是当地生活稍富裕的平民。
  该墓在形制上具有辽代小型砖室墓的特征,它的发现对研究辽金时期丧葬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参加清理:尹晓燕、郎秀枝、周绍辉、王兴明
  绘图:尹晓燕
  执笔:王兴明、尹晓燕、郎秀枝
  
  [1]昌平县文物管理所:《北京昌平陈庄辽墓清理简报》,《文物》1993年3期。
  [2]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第413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