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概述嘉庆时期避暑山庄防卫之举措

作者:郝艳红




  【关键词】清朝;嘉庆时期;避暑山庄;防卫措施
  【摘要】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其防卫问题关系到大清帝国的安危。本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嘉庆时期关于加强避暑山庄防卫的档案进行了梳理,概述了加高宫墙,添加堆拨及增加兵备等防卫举措的确实过程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避暑山庄即热河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热河上营大规模兴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修竣。避暑山庄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连沙漠,控制蒙古诸部落,内以拱卫神京”,“热河道近神京,往来无过两日,”加之夏季宜人的气候条件,于是成为清帝“时巡展觐,临朝听政之所”。
  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统治中心——夏季离宫,清帝在此不仅要处理国家日常政务,还要接见、筵宴、赏赐王公大臣和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外国使臣,所以其建置是“叠石缭垣,上加雉堞,如紫禁之制”[1]。由于清帝每次莅临时间长达四至六个月,因而防卫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十三日,热河总管永和在奏折中说:“皇上乃万圣之尊,恭逢皇太后驻跸禁地,关系非轻,诚恐一时查看不能周密,倘有匪窃进内偷窃官物情事,奴才罪所难辞,恐惧之至。”[2]所以,避暑山庄防卫的疏密问题是大臣们感到非常棘手的一件事情,因为它关系到大清皇帝的安危,关系到大清帝国的安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于嘉庆时期避暑山庄加强防卫的档案记载较为系统完整,从中体现的防卫措施包括加高宫墙、添加堆拨、增加兵备三项,现将其梳理概述于下。
  
  一、加高宫墙
  
  避暑山庄的宫墙,底部用大石条砌筑,墙身用不规则的大石块叠砌,石块之间用石灰等料物勾勒,因形如虎皮,故称之为虎皮石墙。依照建制,墙身辟有宫门、殿门、随墙门及铁门,正南为丽正门,由此往东往北是城关门、德汇门、流杯亭门、惠迪吉门,往西往北是仓门、坦坦荡荡门、碧峰门、铁门、西北门。宫墙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成,虽经历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五十二年(1713年)的修整,但到乾隆朝已因石头风化而多有倒塌之处。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初三日,管理热河总管事务郎中巴图在奏折中指出,查热河“城墙里外两面共长五千八百六十八丈,内倒坏十六段,共长二十四丈二尺,现在随工修理。其鼓出闪裂之处一百二十三段,共长二百九十三丈八尺,高二三尺至一丈不等,现今未修”[3]。由于连年只是对山庄墙垣应修之处略微粘补,日久天长,宫墙不仅破旧不堪,而且在安全上出现了隐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热河总管永和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流杯亭东北一带,城墙殊觉甚矮,大料石俱有缩橙(凳),易于登上,周围城墙多有闪裂酥减(碱)处所”,而随着口外流民的增加,“贤愚莫辨,非与有城池地方可比”,加上自乾隆十八年即称于园内西北面发现野兽踪迹,亦是“实因墙矮之故”, 故请求增高墙身,将宫墙修理整齐[4]。
  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二月十四日,嘉庆谕令热河都统毓秀、热河总管嵩年及俊山,“避暑山庄四面围墙俱不高峻,北面依山修筑尚不显露,其东自惠迪吉门起西至秀起堂西南山脚止,墙外行人均可望及园亭以内”,应将宫墙加高;但如果不分段落将城墙一律加高,工程必然浩大,故指出“或于墙垣之上增添木栅一道,上置铁,较旧约高丈余,似为严密”[5]。并谕令毓秀等人进行实地查勘,商议之后再行具奏。十二月二十三日,毓秀等人经实地勘测后奏明:自惠迪吉门北山根起,往南至丽正门止,墙长918.1丈,墙高4.5尺至1.6丈不等;自丽正门起,往西至秀起堂西南山脚止,墙长661.2丈,墙高1.2丈至6尺不等。这两段宫墙共长1579.3丈,最低处仅为4.5尺,确属低矮,但如果将此二段宫墙一律加高一丈有余,其结果势必“高出惠迪吉、流杯亭二门之脊,且丽正门、城关门、德汇门三处城楼及坦坦荡荡前面栏杆、澄观斋玻璃窗、乐成阁暖溜暄波均被遮挡”。对此,嘉庆朱笔批示“详加查勘具奏”[6]。
  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二十二日,毓秀并嵩年、俊山三人再奏:经过仔细的丈量,查明康乾时期的避暑山庄园庭外围城墙共计长2913.2丈,其中北面墙长609.8丈,因为是沿山修筑,正如上谕中言及,墙身不必加高。需要修筑加高的地方有三面:东面自惠迪吉门北山根起,往南至德汇门止,墙长809.4丈,高6尺至9.5尺不等;南面自德汇门起,往西至秀起堂西南山脚止,墙长740.6丈,高9.5尺至1.05丈不等;西面自秀起堂西南山脚起,往北至西北门北山马道止,墙长753.4丈,因墙身均高7.5尺至9.5尺不等,较为低矮,“向系来往行人捷径抄道”[7]。三面城墙共计长2303.4丈,其中东南二面即谕旨中所提到的地方,城墙高度最低为6尺,最高为1.05丈,毓秀等人请求将三面城墙一律加高。
  在确定了加高的部位后,采取何种方法加高宫墙呢?方法有二,一为增设木栅,二为加砌墙身。毓秀等人在正月二十二日的奏折中随附了一个“安设木栅较比长砌墙身约估做法丈尺银两数目清单”,就增设木栅及加砌墙身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工料、需要的银两数目做了一个详细的对比。如果照谕旨中提到的增设木栅的修筑方法,即在旧城墙上安设高一丈的木栅,则每修一丈城墙需用工料银35.801两,通共核估用银82464.023两。毓秀等人认为,安设木栅不仅工序繁琐,而且木头终究经不起风吹雨打,“三五年间卯榫不无糟朽损坏,难以经久”。查避暑山庄城墙的旧式做法为里墙外墙“两披合贴成砌”,顶宽6.4尺,底宽7.2尺。为避免工程浩大,毓秀等人提出了一个较为简捷的办法,即“拟将里面旧墙身不动,惟将外面旧墙身往上长砌,加高墙身”,加高的部分做成顶宽2.2尺、底宽2.8尺。照此方法修整,每修城墙一丈需用工料银20.937两,通共核估用银48226.285两,比在原墙上添设木栅节省工料银34237.738两,而且“仍系旧制巩固,更昭严密适观”[8]。
  毓秀等人提出的这一新的城墙修砌方法,很快得到了嘉庆的认可,并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二十九日随折奉到上谕:“著即照所请,于东西南三面旧墙低矮处所,按所估丈尺一律加砌。其工料银四万八千二百二十六两零,即于芳园居库贮项内动拨,俟春融择吉兴工,事竣核实报销。”[9]
  嘉庆十九年(1814年)闰二月初九日,嵩年、俊山奏报,将于本月十五日“巳刻玉堂吉时告祭土神,先从西南方动土兴工”[10]。四月十六日,内务府总理工程处大臣熙昌行抵热河,遵旨查勘避暑山庄新筑加高围墙各工。七月十五日,嵩年、俊山奏报,避暑山庄所有外围城墙加高工程已于六月二十五日全部完竣[11]。
  此次加高城墙实际修砌2303.4丈,分为13段修砌,具体如下:
  东面:1、自惠迪吉门北山根起,至流杯亭门南马道止,墙长450.32丈,分3段修砌。其中乐成阁一段墙长23.66丈,查旧制,此段宫墙往西凹进并紧挨殿座台帮,今将其东挪并展宽,与南北城墙取直。其余二段墙长共426.66丈,拆安底部大料石及挑换酥碱石块,往上加砌砖墙连垛口高9尺。墙身修砌之后通高1.35丈,“与惠迪吉、流杯亭门两山博缝下皮平” 。
  2、自流杯亭门南马道起,至德汇门东山止,墙长356.83丈,将旧墙身往上加砌,连垛口均高7.5尺至7.15尺。墙身修砌之后,通高1.35丈至1.65丈不等,“与德汇门城台垛口上皮平” 。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