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作者:薛玉川




  马忠理先生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一个回族家庭,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5年后于1964年留校工作,1970年到河北省邯郸市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至今已是30多个春秋。
  从事文物考古工作30余年中,马先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踏实、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业务,很少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是个尽心竭力的实干家。曾多次获得邯郸地、市及河北省“先进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85年获“全国文博先进工作者”金牌,享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是邯郸北朝考古研究和磁州窑研究的学科带头人,还承担着河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理事、邯郸历史学会副会长、磁州窑研究会副会长、邺城北朝史学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初识马先生是在1977年秋季,当时我参加了在邯郸市展览馆举办的首届《邯郸出土文物展览》的布展工作。在布展期间,我见到有位瘦高个子的同志常到展厅和孙德海、陈光唐、刘勇等几位先生谈工作,并对展览的一些细节提出意见,有时我们下班了,他们几个还在继续工作。此时我才知道他叫马忠理,在邯郸地区文化局主抓文物工作。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马先生调到市文物研究所工作,我有幸从1988年始与马先生在一个办公室办公,直到2003年先生退休,共15个年头。
  
  1970~1988年春,马先生一直在邯郸地区文化局主抓文物工作,并曾一身兼文、博、图数项工作。鉴于当时文物、考古和图书工作业务人员奇缺,他先后组织举办过四次文物、图书业务培训班,为邯郸地区培训了一批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协助磁县、临漳、武安、涉县、大名、曲周各县建立了文物保管所,并亲自筹建了邯郸地区文物商店、地区文物保管所、地区博物馆,并先后担任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副所长、邯郸市博物馆副馆长等职。在此期间,马先生组织过两次邯郸地区的文物普查,足迹踏遍邯郸的古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恢复和新建了部分业余文物保护组织,第一次建立了全区文物“四有”档案。
  早在1980年前后,我就参加了由马先生主持的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文昭王高润墓、北齐参军元始宗墓的发掘工作。我记得在发掘元始宗墓时,一天夜里,马先生和另一同志在发掘工地值班,突然天降暴雨,狂风将布篷吹翻,床下积了一尺多深的水,但为了文物的安全,他们仍一直坚持到天亮。在对磁县境内134座墓葬进行了详细考察后,马先生撰写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皇陵兆域考》(《文物》1994年11期),认为这些墓葬不是曹操所设的“七十二疑冢”,而是东魏北齐的皇陵。他还对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及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测绘、照相、拓片。在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他对毛泽东在北京“七千人大会”讲话中谈到的兰陵王及《兰陵王入阵曲》现存日本的内容十分留心。在1986年作为《黄河文明展》随展组组长前往日本时,他对《兰陵王入阵曲》进行了考察,访问了十几位日本的专家教授,不仅收集了有关的文献、照片,并首次将《兰陵王入阵曲》的录音带带回埋葬兰陵王的古邺地,使我国失传千年的这一名曲失而复得,重归故里。《光明日报》对此作了《中日友谊传佳话,兰陵古曲回娘家》的报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马先生在第三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论文《〈兰陵王入阵曲〉释疑》。关于兰陵王高肃,他另有4篇文章发表:《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及碑文略述》(《中原文物》1988年2期)、《〈兰陵王入阵曲〉及其失而复得》(《河北地方志》1988年2期)、《高肃及其〈兰陵王入阵曲〉》(《文物春秋》1992年3期)和《中日友好的佳话〈舞乐兰陵王〉》(《北京周报》1992年32期)。1997年6月15日,马先生的《〈兰陵王入阵曲〉释疑》由日本东寺真言宗声明大全刊行会出版了配有10余幅照片的单行本,日本《中外日报》也于1997年6月17~28日以六个版的篇幅进行了全文转载,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再次形成了“兰陵王研究热”。
  1992年,在时任邺城北朝史学会会长的马先生的邀请下,日本奈良南都乐所乐头副会长笠置侃一教授率南都乐所和奈良大学雅乐研究会组成的访华团一行49人,于9月5~6日专程来到磁县参加“邺城北朝史学会92年年会”。笠置教授不仅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流传》,会后还来到位于刘庄村东的兰陵王墓前焚香参拜,并供奉演出了流传日本1300多年的《兰陵王入阵曲》。舞毕,笠置侃一先生摘下面具,紧紧握住马先生的手说:“十分感谢您的帮助,今天终于实现了我在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的梦想。”此次活动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乐章,《邯郸日报》、《河北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分别作了报道。这次活动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邯郸文物,对东魏北齐皇陵区古墓葬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马先生则因对《兰陵王入阵曲》的深入研究而为业内所认同,被邯郸地区群艺馆兰陵王舞组和河北梆子剧院兰陵王剧组聘请为文史顾问。
  在北朝史研究上,马先生另有多项研究成果,如《北齐雕塑艺术的宝库——南北响堂寺石窟》(《河北学刊》1982年2期)、《邺都近邑北齐佛教摩崖刻经初探》(载《北朝摩崖刻经研究》,山东齐鲁书社,1991年)、《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人合作,《文物》1995年4期)、《邺城暨北朝史研究》(与人合作,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等。
  马先生不仅对邯郸东魏北齐考古有一定研究,而且也是磁州窑研究领域的带头人。邯郸的两次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使马先生对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6年初在日本搜集兰陵王资料外,还搜集了有关磁州窑在日本的资料及实物照片。
  1987年,由北京大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磁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领队为北京大学宿白教授,但由于宿白教授教学工作繁忙,整个发掘工地的具体工作都落在了马先生身上。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少,马先生不仅亲自发掘,还要辅导四名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习工作。在田野发掘的四个月间,马先生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按教学和田野考古发掘操作规程要求,一丝不苟,克服了环境与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考古发掘任务。这期间,马先生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日,体重骤减7公斤。此次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发掘地层清楚、出土遗迹遗物丰富,引起了国内外磁州窑专家的极大关注。在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马先生对出土的30余万片瓷片进行了分类整理,分型、分式、分期研究及绘图、照相、拓片,对9870件文物登记建账,并且写出了论文《观台窑考古发掘的新收获》(《文物春秋》1989年4期)、《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简报》(与秦大树合作,《文物》1990年4期)。1997年,他与秦大树同志合作撰写的考古发掘报告《观台磁州窑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李知宴先生在《评〈观台磁州窑址〉》中指出:“《观台磁州窑址》的出版,为陶瓷史、宋金元经济史、工艺美术史、窑业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陶瓷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文物》1998年8期)
  观台磁州窑址出土的文物先后在县、市、省和北京多次展出,使磁州窑在国内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独具魅力的磁州窑文物吸引着国内外陶瓷研究专家来磁州窑参观考察,其中就包括筹办和主持召开第一届国际磁州窑学术讨论会的磁州窑专家蓑丰博士。为扩大磁州窑的影响,马先生还通过蓑丰博士促成了观台窑出土文物赴日本的展出。2002年10月1日至12月8日,磁州窑118件(组)标本瓷片飘洋过海来到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参加《白与黑的竞演——中国磁州窑的瓷器世界》文物展。这是邯郸市磁州窑文物首次出国展出。全世界知名的磁州窑研究者相继聚会日本大阪,举行了以磁州窑为主议题的日本东洋陶瓷年会,马先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题为《磁州窑装饰艺术》的学术报告,与国际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展览对磁州窑的研究和扩大磁州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忠理先生一辈子始终坚持政治学习,团结同志,与人为善。在人民群众利益遭受损失和危害时,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在一次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中,他的脸、眼被歹徒打肿,但依然正气凛然,确保了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和坏人作斗争的行为,曾被中共邯郸地委通报表扬,并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在,他虽已退休在家,但他的研究项目仍在进行中,用他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选”
  
  (作者单位: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