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承德外八庙所藏大威德金刚双身像

作者:冯春芳




  承德外八庙是清政府在王畿之地精心营建的藏传佛教中心,积数百年之珍藏,汇集了众多的文物奇珍。特别是藏密金铜佛像,造型独特,巧致精美,向为人们所追寻评品,惊叹称奇。尤为近年来承德外八庙的藏密佛像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大都市屡屡展出,其受欢迎程度出乎了我们的想象。在这几次出展中,有一件首选的佛像,就是体量庞大、造型独特的大威德金刚双身像。谨专文介绍,以飨读者。
  
  大威德金刚梵名阎曼德迦,是藏传佛教诸多神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不仅由于它身为藏传佛教著名的五大金刚之首,是藏密修行者最高境界的守护神,还因为它多面多足,狞厉畏怖,浑身上下透露着逼人的气势、冲天的力量、森然的威严,突出地显现了藏密佛像独特的造型特点。
  这尊造像为铜制,鎏金,通高159.5厘米,男女双身合体。底座为莲花座,铸有精美的仰覆莲花,上沿饰圆钉。主像9面、34臂、16足。头面分三层,第一层有7首,正面一首呈水牛相,阔口獠牙,三目怒睁,竖耳尖角,顶火焰赤发,束五智骷髅佛冠(已失),令人不寒而栗。主首两侧各有三首,均为忿怒护法形象。第二层亦为忿怒护法相,第三层为菩萨慈悲寂静面貌。主像34臂,与心、语、意一起,代表37菩提分路,即由菩萨到佛的过程。37包括八正道、四念住、四种神足、四种正断、五根、五少威和七觉支。34臂中有32臂环列身体两侧,左右各16只。左边的16只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屈,食指和小指伸,手掌向下;右边的16只手有同样的手印而手掌向上(原左手自下而上分别持钺刀、白筒、杵、弯刀、标枪、月斧、剑、箭、勾刀、棒、人骨杖、法轮、金刚杵、椎、匕首、手鼓等法器,右手自上而下分别持象皮、人骨碗、天王头、藤牌、鲜左腿、长绳、弓、人肠、铃、鲜左臂、丧布、三尖矛、炉、颅器、人左臂、军旗、黑布等,惜均已遗失)。32只手臂呈扇形分布,拟轮转态势,如风似电,在视觉上给人以力量的强烈冲击。主臂前伸环抱明妃,左手托盛血嘎布拉碗(已失),右手执金刚钺刀(已失),结金刚哞迦罗手印,代表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胜利。
  主像下肢右屈左伸,稳若泰山,16足踏着象征阻碍成佛的16种生灵,右边八腿屈,压八大天王,表八成就;左边八腿伸,压八佛母,表八自在清净。16种生灵分别为左部的鹫、枭、鸦、鹦鹉、鹰、鸭、公鸡、雁,右部的男人、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和狐。
  藏传佛教认为,佛法无边无碍,在教化众生时,可采取不同的手段和途径,对待善良的百姓,佛面显仁爱慈祥,若遇凶残的妖魔鬼怪,则会显露出以暴制暴的威勇狞厉相。这种理论与我们“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的处世哲学异曲同工,契合人类的基本心理,所以易为人们所接受和崇奉。
  从佛教仪理上讲,大威德金刚双身像代表着悲智双运,是修炼佛法的最高境界,同时它还有阴阳和合的含义。格鲁派(黄教)认为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同时认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转世化身,于是这位守护神在宗喀巴的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受到格鲁派的特别推祟。
  此像为清代乾隆朝宫廷作品,完全遵循《造像量度经》成型,做工考究精良,形象浑厚大气,是藏传佛像制作中最为复杂的一尊,制作难度也很大。虽然历经岁月沧桑,部分鎏金磨损,原执法器和身饰缺失较多,但气势不减,历史所遗留的痕迹更给人增添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局)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