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炎黄文化东西说

作者:常兴照




  【关键词】北辛文化;蚩尤;炎黄文化
  【摘要】在考察北辛文化的分期、类型及与贾湖·裴李岗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文化的传说,推论贾湖·裴李岗文化是炎帝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是黄帝文化,北辛文化是蚩尤文化。炎黄文化与后期的华夏关系、夷夏关系一样,具有东西文化分野的意义。同时推论太湖流域的原始文化可能与三苗文化有关。指出认真研究黄、淮流域原始文化的关系,对于重构中国传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传统古史研究一般认为炎黄文化为同源同宗。对此,有些学者也曾提出过质疑,如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一篇第一章对此有五辨,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第十章中对此亦有精辟的论述,均对炎黄同源同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可惜或未尽其旨,或未引起重视,使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迄今还是一仍旧说,无何改变。
  从文献上推考,结合笔者多年考古实践所得,我认为炎黄文化决非同源同宗,而是具有东西文化分野意义的两大文化集团。其与有关学者提出的华夏东西说(庄春波,1996年)、夷夏东西说(傅斯年,1935年)等具有相似的构架成分,是不同历史阶段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客观现象。简言之,炎黄东西之说,概指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前后的考古文化族群分布;华夏东西之说,实泛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左近的氏族文化集团分野;夷夏东西之说,则证之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的历史文化区域状况。
  征之古籍,指炎黄同源同宗者,莫不出《国语》、《新书》、《史记》、《帝王世纪》诸书。究其渊源,皆因炎、黄同出于少典。《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绎史》卷5引《新书》:“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今本《新书·制不定》作“同父异母弟”。《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生炎帝。”《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有二族的来龙去脉,史籍无征。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十分审慎地认为:未便妄说[1]。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一书中认为:少典即小腆,宜即小的日主,与少昊的名义相近[2]。亦有学者直接指出:少典氏当为少昊氏之误[3]。这些学者所本据的文献理论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少典即少昊,可谓英雄之见。少典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晋语》之中,实际上应该代表了春秋、战国之际的一种说法。其与后来的“黄帝生于鲁东门寿丘”可谓一源之说,是将黄帝诛杀蚩尤之后,炎、黄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提前化了。古史研究表明,远古帝王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部族、一个集团或者一个联合体的统称,是一个政权的象征。因此理解古代帝王的诞生,也应理解为是一个集团或一个政权的形成。笔者亦认为少典即少昊之误:少典娶于有氏生炎帝黄帝之说,是对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这段历史故事的演绎。根据有关文献可以推测,少昊(典)可能联合了有氏部族(有氏应为有穷氏,也就是穷桑氏),共同推举黄帝为天子,因此而诞生了轩辕黄帝。因为黄帝的绥靖政策,可能同时还安置了炎帝的后人,所以少昊又同时诞生了炎帝。《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于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对这段文献的解释,历来有很多错误,其中关键问题是对二后和二卿的认识。一般多从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的解释:二后是两个首长,一个是赤帝,一个是蚩尤。《路史·后纪》卷4则认为:“帝榆罔立……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四方。……蚩尤产乱……。”意为炎帝族最后一个叫榆罔的帝用了两个卿士,蚩尤是其中之一,作了乱事。何新先生则认为:二是上的讹误,二后即上后,二卿即上卿;上后即炎帝,上卿即蚩尤[4]。如把这段文献前后文顺读,“二后”意指两个首长,没有大错。后即帝,实指二帝。但文中称帝的只有两人,一为赤帝,二为黄帝,赤帝即炎帝,明显二后应指炎、黄二帝。“分正二卿”之后即为“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其意亦明指二卿即蚩尤和少昊。“于宇”都认为是“宇于”的误倒,“宇”为屋檐,引申为居住之意,认为是蚩尤居住在少昊之地。实际上原文无错,“于”字应为“给予”、“对于”之意,“宇”字应理解为遮蔽、括有之意,原意即为“命蚩尤给予少昊以管辖”。如此,这段文献似可这样理解:天地开辟之初,诞生了两位大帝,各设立朝纲政典。其中炎帝(赤帝)分用了两位卿士,即蚩尤和少昊,并让蚩尤管辖少昊,兼及四方。顺应上天的旨意,蚩尤发展起来,于是驱逐了炎帝,征战于涿鹿之野。炎帝十分恐慌,求救于黄帝。(黄帝)在中冀抓住并斩杀了蚩尤,以强兵勇将出了这口恶气。(黄帝)重整天规朝纲,纪号曰大帝,这里名叫绝辔之野(在绝辔之野举行加冕大典)。命少昊清主持政事,规范五帝百官之位,名字叫质(质者,信诚之意,以表盟信)。奉天承运,典纲大成,至于今不乱。这是对于炎黄历史的一段明白、完整的记述,黄帝的诞生就是这样形成的。
  炎黄文化非同源同宗,这一点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比较明确的显示。《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在《帝王世纪》中炎帝之母则称任姒,又称女登,在华山之阳感神龙首于常羊(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氏。如此,母族、姓氏、生地均不相同的两个大帝是不可能同源同宗的,此其一也。《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这里是说炎、黄二帝在时代上有前后交错。同书中还说:“(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可见其游掠性较大,渔猎经济成份较多而兼营农业。而炎帝族则不同,《太平御览》卷721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死伤之命。”可知其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生产生活比较稳定。像这样在文化发展和时代上有较大区别的两个族团亦不可能是同源同宗的,此其二也。《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即黄帝。《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以云纪官,为云师,正义曰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生黄帝。大电即大蛇或大龙,则黄帝族实为蛇龙崇拜之族,以云气为吉祥物。《绎史》卷4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白虎通义·五行篇》:“炎帝者,太阳也。”则炎帝族当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以火或太阳为吉祥物。炎、黄二族的宗教信仰不同,是亦说明两大集团不是同源同宗,此其三也。再之,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炎、黄后裔分布、隶属、地域均不相同。商周之际的姬姓建国主要分布在陕西及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周围和太行山西麓,周人姬姓自不必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见于《左传》的还有芮、荀、贾、狐、耿等。《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多属夏系、周人族团,位置偏西。而姜姓的建国则偏南、偏东,主要封国在河南的有申、吕、许,在山东的有齐、逄、纪、向、州等,及至后世附为炎裔的苗蛮、莱夷、四岳等族,亦多属夷、蛮集团。是亦说明炎、黄二族绝非同源同宗,此为四也。上揭四条,足证炎、黄二族实为两个在经济、政治、信仰和文化上都有极大区别的氏族,应该分属不同的文化谱系。
  

[2] [3] [4] [5] [6]